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 《理解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和。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和。2.掌握文言文“留、删、换”的翻译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文言语句翻译是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考纲》上说: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特点。多年的自主命题,形成了江苏卷文言翻译题的特色,表现在:
(1)2--3个句子。
(2)赋分点多。几乎一字关乎一分,不可不慎。
(3)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虚词到特殊用法、特殊句式,乃至语气、文意通顺,多有涉及。重点:突出对关键实词的考查。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和
(一)翻译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高考中,只要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二)文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一直以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三)指出下列句子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6.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删、换、调、补、贯
(一)留
下列哪些词语在翻译时直接保留不用翻译。
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3.张良曰:“臣为…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4.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5.封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总结: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练习:
1.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4.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二)删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哪些词语可直接删去。
1.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不同。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总结: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练习:
1.“夫赵强而燕弱”(发语词)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停顿助词)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三)换
翻译下列句子。
1.十年春,齐 师 伐 我。
2.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
3. 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4.伯杀人,臣活之。
译:项伯杀了人,我让他存活。(使动用法)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响应他,都带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他。(名词作状语)
总结:
单音词
词类活用-----活用后的词
例: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诚实良善的人
通假字
字本义-----引申比喻
例: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驽钝:低劣的才能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留删换这三种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字了,就能做到“字字落实”。
练一练: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的“调、补、贯”的翻译方法。
教学过程:
(四)调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是什么句式。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