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75例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75例疗效观察【摘要】 治疗脑出血,我院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服中药,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恢复期采用活血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血肿吸收情况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颅内血肿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康复预后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脑出血;宁血法;活血法
得了脑出血患者一定要尽早的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进一步出血挽救生命,促进机体恢复。内科保守治疗适于出血量少无生命危险及严重神经功缺失者。脑梗塞中属“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现代大部分学者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毒”六大主因,诊断标准亦趋于统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个证型。中药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辨证治法1。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脑梗塞中的关键。我院采用中西结合用药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了成功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3月间我院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5例病历资料,男48例,女27例,年龄42—77岁,患者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处理 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治疗并发症治疗;中药治疗: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治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为主。中药局提供汤剂:石决明20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白芍药20g,栀子15g,川牛膝15g,黄芩15g,胆南星15g,天麻15g。肝阳暴亢加茯苓20g、钩藤15g、风痰偏盛加制半夏15g;痰热腑实加芒硝20g、全瓜蒌15g、大黄15g。恢复期采用活血法,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消肿为主。药用:赤芍药15g,桃仁15g,丹参15g,葛根15g,川芎15g,三七粉(冲)5g。每日1剂,煎汁250ml,分2—3次口服或鼻饲(三七粉冲服)。20日为1个疗程。
2 结 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75例患者中治愈45例(60%),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复查头部CT,残留血肿量基本吸收;好转28例(37%),患者症状、体征好转,能扶杖行走,或基本生活能自理,复查头部CT,残留血肿量大部分吸收;2例患者未愈后传开颅手术。总有效率达到97%,(我院资料记载西医疗法总有效率为62.13%),中西结合疗法远优于西医疗法。
3 讨 论
脑出血的发病根据不同类型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使得全身动脉壁发生透明变性,使得原本较为坚韧的动脉壁变薄、脆性增加,同时可以出现一些较为细小的动脉瘤或者囊状的动脉壁扩张,这种变化使得动脉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下降,尤其是脑动脉表现的严重。骤然升高的血压可以使得内壁变薄的细小动脉发生突然破裂,出现脑出血,此后血凝块聚集在血管外脑组织内,可以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以使得周围动脉进一步收缩,出现周围血管的再次破裂,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在多次反复之后局部脑组织内形成较大的血凝块,压迫破裂的血管,此时血肿形成,出血才逐渐停止。
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不足,从外界感受风邪、火邪、痰湿,或者因不良生活习惯、情绪不稳或慢性疾病而出现肝风内动、火邪上炎、痰湿内生或者瘀血阻滞经络,就可能出现经络阻滞和/或者是血管破裂、血溢脉外,导致脑的功能失调,不能正常地指挥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到达身体相应部位,于是出现肢体瘫痪、语言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死亡。在冬季和深秋、初春时节,由于人体和自然界一样处于阴气较重、阳气相对不足的时令,因此是最容易发生中风的季节。一旦发生了中风,尤其是“脑出血”,由于其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是“管理血压预防再出血、脱水降颅压、预防并发症和脑保护”。但我们认为这仍然是比较消极的方法。因为没有积极地处理导致瘫痪或者其他功能障碍的的直接原因:因血管破裂而溢出的血块—“瘀血”。这一血块不仅导致相应区域脑功能的损害,还给周边的健康的脑组织带来次生危害,进一步损害大脑的功能而导致症状加重。中医给出了较理想的方案:益气扶正、化瘀通窍。就是根据“瘀血”的性质针对性地选用三七、川芎等中药来“化瘀”以促进脑内血肿的吸收、消散,并保护受到影响的周边脑细胞,选用人参维持受损脑细胞的基本功能并帮助消散瘀血。同时根据发病者的不同个体情况配合平肝潜阳、滋阴熄风、祛痰通络、通腑泄热等方法,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