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43例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7-09-04约2.3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43例疗效观察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对43例22~50岁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43例患者中治愈18例,部分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9%。结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疗效快,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中西医协调互补,共同发挥作用,能明显减轻症状,并反射性调节内分泌功能,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乳腺增生病 乳癖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11 乳腺增生病(简称乳腺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不断增多。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青春期和绝经后少见,城市较农村多见。症状均以乳房疼痛为主,局部可扪及条状及块状肿块,边界不清,有触痛。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肿块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病患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乳腺增生病为中医“乳癖”证。现将门诊43名临床确认的经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4月收治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43例,年龄22~50岁,病程4~12个月。已婚38例,未婚5例;单侧发病7例,双侧发病36例;有肿块38例,质地软8例,韧28例,硬2例;其中34例病变部位发于乳房外上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体检及乳腺近红外线扫描或乳腺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检查。排除乳腺炎、乳腺纤维瘤及乳腺癌。 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1]?:①乳房疼痛多数具有周期性,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几天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②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腺体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③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好发于中年妇女;④少数患者可有乳头溢液,为浆液性或浆血性。如有上述2条以上者,可确认为本病。 治疗方法:①西医治疗:三苯氧胺10mg口服,2次/日,2个月1疗程。②中医治疗: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治疗原则,组成理气活血之方药。组成:柴胡12g,香附10g,青皮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乳香10g,没药10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10g,瓜蒌12g,白芥子10g,皂角刺15g(炒),夏枯草10g,甘草6g。疼痛较重者加川楝子、元胡;肿块大、质地硬加三棱、莪术;经期腹痛兼有血块加桃仁、红花等。日1剂,2次/日,2个月1个疗程,服用2个疗程,疗程结束停药后每个月随访1次,随访3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①治愈:疼痛及肿块消失,乳头无溢液且维持6个月;②部分治愈:疼痛消失,增厚的肿块软化并散开,肿块缩小>1/2;③有效:局部有疼痛,肿块缩小在1/4~1/2。④显效:疼痛明显缓解,肿块变软,缩小<1/4;⑤无效:疼痛无缓解肿块大小质地无改变。 结 果 大部分患者服药1个疗程后既见效,两个疗程后效果明显。经过治疗43例患者中,治愈18例,部分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9%。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病主要与内分泌系统有关。由于卵巢分泌功能失调,雌性激素水平相对过高导致。乳房是女性性激素的靶器官,性激素对乳房的正常发育及变化起主导作用,尤其是雌激素有促进乳腺管增生的作用。当内分泌功能受到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雌激素过高,孕激素相对分泌不足,失去制约和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时,乳腺组织在高浓度雌激素的作用下,不能由增殖状态完全复旧,最终导致乳腺组织增生。祖国医学将此病归属于“乳癖”证。《外科正宗》云:”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其子。”认为该病多由情志不畅、思虑过度,导致肝失调达,肝气郁滞,气血运行不畅,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所致。肝失疏泄则冲任失调,气血不和致经行不畅及经前乳房涨痛,情志不畅,烦燥易怒??[2]?。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和病患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治疗原则,拟理气活血方剂,方中柴胡、青皮、香附疏肝理气、散结消滞;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气、调经止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利湿;乳香、没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