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化学5—6教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6讲
(第三章);第三章 海洋中的有机质;第三章 海洋中的有机质;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第一节 海洋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质;类别;类别;类别;类别;类别;类别;三、有机物质来源的判别
陆源
与陆地植物蜡的分布特征相类似
类脂:正构烷C23~C33,奇碳优势
正构脂肪酸C20~C30,偶碳优势
正构脂肪醇C22~C30,偶碳优势。
含有二萜类化合物,产自高松脂高等植物,以具松香烷骨架者占优势,可作为独特的分子指示物。;三、有机物质来源的判别
海源
类脂:含碳原子数较少,某些来自浮游生物和细菌的特征类脂物和色素可作为海源指示物。
其它差别(表3-2)
对分离出来的脂肪酸、腐殖酸、干酪根等进行碳、氮、氢的同位素组成分析。 ;四、有机质与还原环境
有机质导致缺氧,能造成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环境的形成受其他过程影响
现象:远洋区,水深、含氧少,但海底却形成了典型的氧化型产物红枯土沉积。
原因:深水条件下的还原反应速率要缓慢;四、有机质与还原环境
有机质导致缺氧,能造成还原环境
氧化还原环境的形成受其他过程影响
现象:在浅海区或大陆架边缘海区,既可出现极端的氧化环境,又可出现极端的还原环境。
原因:后者与有机质的快速堆积有关。沉降中降解程度低,在沉积后成为主要的还原剂。;四、有机质与还原环境
有机质导致缺氧,能造成还原环境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 成岩作用:有机质在沉积物聚合固结为沉积岩,低温低压下以微生物改造为主。即:残余物和微生物残体一起,经还原、缩聚等形成了腐殖质和干酪根。一般发生于1000 m左右沉积柱深度以内。 ;有机质被微生物改造程度,影响其最终保存——;有机质被微生物改造程度,影响其最终保存——; 随着深度增加,生物降解减弱,聚合、缩合等化学作用逐渐增强,形成更稳定的不溶结构物,即地质聚合物。;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① 石油生成的主要阶段
60~125℃,干酪根受热并被催化裂解→侧链、杂原子基团脱落,烷基和环烷基、羧基或羰基消除,余下的氧大部分存在于醚键中→可溶有机质增加,C15~C40的烃约占80%一90%,特征结构和分布、继承性生物标志化合物被稀释。 ;② 裂解生成凝析油和湿气阶段
125~200℃,继续热裂解:碳碳键断裂更快,轻烃(C1~C8)迅速增加,超过相转变的临界温压值时,反溶于气态烃之中,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烃的湿气,最终缩聚裂解的趋势。
C2以上烃超过5%的石油气为湿气;5%的为干气,即天然气。;变质作用阶段
200℃以上、超过4000 m深,干酪根已无明显烃类生成,最后释放的是少量CH4。干酪根芳构化、缩聚化、向高碳质的焦沥青和石墨演化。重质烃进一步裂解为干气。
有机质热演化的最终产物是石墨和甲烷。;烃的形成;试述沉积中有机质的演化史及其各阶段的特征。;第二节 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海洋环境中油气的生成;正构烷烃(n-CnH2n+2)
特征因子:
碳数分布范围
主峰碳数
分布曲线峰型
奇碳数分子与偶碳数分子的相对丰度
优势碳数:
现代以奇碳优势,
随埋藏深度、演化程度或变质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第三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卟啉化合物
是卟吩与金属的配合物——
叶吩的4个吡咯上有5~8个不同的取代基(如H、CH3、C2H5、CH=CH2、COOH等);
金属主要是V、Ni。
是缺氧还原环境形成的化合物,可判断沉积的氧化还原环境。
;脂肪酸和氨基酸
脂肪酸
碳数可表征演化熟度
生物:C4~C36,C14、C16、C18最高
现代沉积:C12~C34,C16最高,C24次之
古代沉积: C16~C24
是重要的配合剂,能从沉积物和地层水中萃取金属|,使之活化迁移。 ;脂肪酸和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酸低温热解胺盐热反应脱氨基烃
——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
外消旋→测地质年龄、古温度(见第四节)
;芳香烃化合物
来源:
生物体,如细菌、藻类、树胶、高等植物等;
非生物体,如有机物热解、催化裂化、异构化、氢化以及燃烧。
分布:广泛
生物:缺低分子量。
地质:低分子量多为甾萜热解和链烃芳构化产物
高分子量多环结构与生物中甾萜类色素有关;芳香烃化合物
指示:
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有机质演化程度等。
如: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