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我国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民族地区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状况会制约和影响到整个国家战略任务的完成。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就要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人才问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选择。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而在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自然的、文化的和历史的等等原因,还存在文盲和半文盲比重较大、人口自然增长较快、社会知识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停留在传统经济社会阶段等基本区情。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对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将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针对民族地区城镇就业岗位相对有限、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占人口比例较大、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再增长、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创业的能力较差的实际,一个有效的对策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就业人口的整体素质,把民族地区的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完善民族地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过去都受到较大的重视。而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成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包括新型工业化国家,越来越把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我们国家也及时地把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完善教育结构,改变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状况。在民族地区,由于整体教育相对落后于发达地区,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落差就更大,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数量少(如:西藏只有1所、云南14所、贵州16所;而广东则有46所、上海30所、山东49所),而且专业过老、过窄、能力培养过弱、民族区域特色不突出;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近年由中专升级或合并组建的,资金投入、资源配置、院校布局、师资队伍等均有重大缺憾。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比例失衡,呈现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极不适应的状态。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滞后,还使得民族地区的人才和技术都极为匮乏、落后。因此,民族地区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将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注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坚持走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
坚持走具有民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就是要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依据,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导向,凸显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特色,大力发展民族高等职业教育。要特别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紧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民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办民族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的路子;必须走满足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热切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的路子;必须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路子;必须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子。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完备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性专门人才,构成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二)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按照“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要求,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对教育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主要是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即,既要通过大学招生的途径稳定并扩大办学规模来培养人才,又要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的功能,还要承担对城乡各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走有民族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要从民族地区经济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