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7.《包身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包身工》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7日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高中二年级之前,已经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如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但对于《包身工》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他们可能对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描写理解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二学生对文学作品仍保持一定的兴趣,但学习风格各异。部分学生善于通过阅读理解作品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从历史和社会角度去分析作品。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而部分学生可能更关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阅读《包身工》时,可能会遇到对作品背景理解不足、人物心理描写难以把握等问题。此外,由于《包身工》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学生在分析作品时可能会面临观点的多元化和社会敏感性的挑战。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包身工》课文及相关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包身工》相关的历史图片、时代背景介绍视频,以及反映包身工生活的文献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分析、人物分析、社会背景介绍的PPT。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足够的书籍和资料,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近代中国工人生活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
2.提出问题:观看结束后,提问学生:“你们对这段历史有什么了解?对工人的生活有什么感想?”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简要总结。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包身工》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作品主题。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包身工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
3.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对话、环境描写等,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4.讨论作品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工人阶级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包身工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作品对工人阶级的描写有何意义?”等进行小组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包身工的悲剧命运有哪些原因?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你们是包身工,你们会怎么做?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从《包身工》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知识?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人阶级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包身工》全文,并撰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和人物分析的作文。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1.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教学流程环节符合实际教学需要,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创新体现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确保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包身工》这篇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包括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学生对包身工的生活环境、工作状态和心理描写有了清晰的认知,能够从历史和社会角度分析作品。
2.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中,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结合作品内容,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包身工》,学生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了同情,认识到工人阶级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
4.人文素养:学生在欣赏《包身工》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学会关爱他人。
5.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后作业中,需要撰写关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