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数学新课改实践后反思.doc

发布:2017-08-12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数学新课改实践后反思【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展开了新课改实践,相互借鉴、反思总结,改革实践促使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体会不断加深,创新不断涌现,办法不断更新,行为不断改进,从而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产生显著效果,笔者从自己课改实践中有所思考: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更具目的性;教学环节的变化要更具针对性;教学模式的变化要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观念;环节;模式; 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9-01 提起课改,以前总觉得离我太遥远,以往教学采用的是旧教材,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总觉得课改只是换了一个名词、一本书而已。201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研修班的学习,考察聆听了宜川中学数学课改公开课之后,对我的震动很大。在学校的安排下,今春开学,我的高一数学课教学进行了新课改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肯定它的优点,但也不能否定它的缺点。随着新课标的施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越发明显: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在课堂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学形式单一,教法缺少变化。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理论和实践联系不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得更苦,老师教得更累,成绩不尽人意。这一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有体会的。教学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进行平衡是关键。这种平衡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的转变,而且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是在这种平衡中逐步形成的。在新课改实践中,我尝试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课改以来,自己感觉比较轻松,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看效果也非常好。新课改的尝试,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新课改实践,我就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改谈谈我的认识和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更具目的性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学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那么一堂高效的课应该要求老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得到根本的转变,就应做到教学更具目的性,即老师教什么,怎样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以前,我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学生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基本不管。通过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没有目的性,这样的教学最终是失败的。而新课改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 1.1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老师不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点燃“蜡烛“的火把,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 1.2 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简单的传授,而是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 1.3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现在的整节课,教学目的性很明确,明确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演员,而老师则是配角和导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二、教学环节的变化要更具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教学环节应该具有针对性,应围绕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检测,对难点、易错点的明确,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的拓展,以及本堂课的反思等等展开。在这一点上,我以前的教学实践中的做法的确是不够的,有时还认为教学环节只是个形式,课堂教学不灵活,学生思维受到了束缚和禁锢。新课改的尝试中,我积极运用宜川中学数学课的:“说一说”,“测一测”,“议一议”,“用一用”,“练一练”,“谈收获”等教学环节的经验,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被动的传授,教学环节针对的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正确的引导、简单的点拨、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积极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体验学到知识的快乐。如在“议一议”和“谈收获”这两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也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正在逐渐形成,学生束缚已久的思维逐步的得到解放,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日渐提高。每节课中,学生迷茫的眼神少了,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