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跳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次跳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从准备跳伞到着陆的经过的。分四步写,是哪四步。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课文3-----10自然段。下面是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伞兵长是怎样嘱咐小葛的? (学生自读课文后,开始议论。) 生:伞兵长说,小葛,别紧张,要沉着。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注意,“怎样嘱咐”的。 生:伞失长凑近我的耳朵大声说:“小葛,别紧张,要沉着。” (板书:凑近 嘱咐) 师:谁能按这句话所描写的内容,表演给大家看。 (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表演。)老师请二位同学表演后,让大家提意见。一位 同学指出,扮演伞兵长的同学声音不够大。老师乘势问,为什么伞兵长要大声说呢?该同学回答说,因为飞机上噪声太大,不大声说,小葛听不见。教师又乘机请这位同学与同位的同学表演一次,扮演小葛的同学没有做出点头的动作,而是读书,同学们都笑了。第三次两位同学表演成功。从全班同学的脸上,可以看出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课文所具体描写的情节。 〔安排小表演,启发想和做,创设了理解性阅读的环境。〕 接着,老师指导学生用“准备跳伞”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准备跳伞) 第4自然段,在指名朗读课文后,老师组织学生议论:“我”是怎样跳出机舱的。扣住词语体会出队员们和“我”跳出机舱的动作很快;扣住“来不及想”两脚凌空”“头有点晕”体会“我”的感受。 (板书:前三名……来不及想、凌空、眩晕)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跳出机舱,并进行板书。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段意,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概括性,语言的简洁性。〕 师:作者写“跳出机舱”,写了队员们的动作,并通过“来不及想”“两脚凌空”“头有点晕”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文章就是这样写具体的。跳出机舱以后的情况,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请同学们读第5自然段,想想降落伞是怎么张开的,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开伞、看、听、感) (学生回答以后,老师提出问题。) 师:课文中为什么写“好像有人在我背后使劲一拉,而不说“使劲一推呢?” 〔对比“拉”和“推”,点拨得法。〕 生:因为人是往下落的,降落伞一打开,空气把降落伞向上撑,所以课文说是使劲一拉。 师:体会得好。读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没有想好,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思考。当“我”飘在空中时,为什么觉得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呢? (此时,有几位同学举手,老师不急于指名回答,而是进行引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想,平时小作者生活在地面上,他看到、听到的是什么,再联系课文进行思考。 (这时,举手的同学多了,老师指名回答问题。) 〔举手人数由少变多,妙在教师“不急于指名回答”。学生联系地面上生活的情景,想象“我”飘在空中的感受,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生:平常“我”生活在地面上,看到的是房屋、高楼、汽车、马路、行人等等。现在他飘在空中,看见的是蓝天、白云,只听见耳边风声呼呼地响,所以他感到好像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师:同学们,他体会得好吗?(好!)谁还接着说? 生:为什么“我”觉得是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呢?因为他四周的天空是碧蓝的,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师:说得对。请你再想想,天空大吗?当时“我”身上还背着什么? (这位同学回答了老师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的好。请你把两次回答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不满足于学生空泛的了解,而要求准确的理解。〕 生:天空无边无际,碧蓝碧蓝的,他身上背着降落伞,在空中飘呀飘呀,所以他感到好像是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吗? (全班同学由衷地说,他说得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述,你们在想象当时的情景。 〔教师生动讲述,学生闭目品味,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遨游。〕 师:(有感情的讲述)过了几秒钟,我觉得有人在背后使劲地拉,扑,降落伞张开了。(停顿)我睁开眼睛,啊!我飘在空中了。飘呀,飘呀,四周是蓝天白云,(停顿)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我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又好像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想到那种情景吗?(学生们会意地点点头。)你们看,作者写得多具体啊! (接着教师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飘在空中”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 师:作者描写“飘在空中”这一部分内容,写了降落伞是怎样张开的,还写了他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这样,就写具体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6-----10自然段,思考:“我”着陆以后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平静 真不相信……) 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