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与点评.doc

发布:2017-06-21约2.2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及点评 中心小学 朱庆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做到读准音、认清形、了解义。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愧疚、突发奇想”。 3、理解课文内容,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认识母爱的伟大,产生回报母爱的愿望。 教学过城: 一、教学导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母爱的名言,现在咱们来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母爱名言。 师:今天咱们再跟随作家张敏钥一起去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数空的形式写课题,齐读。 点评:教师重视资料的搜集和展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检查初读情况 师:同学们课前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通过初读,对课文整体感之如何呢?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1、读一读词语 瘦小 责怪 脖子 愧疚 轮流 突发奇想 翻山越岭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2、理解词语 愧疚 突发奇想 师:这两个词语你们理解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愧疚”的意思,是指很难过,很惭愧的意思。我是查字典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突发奇想”的意思,是指突然之间产生的想法。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能借助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点评:重视词语理解的方法指导。 3、课文主要内容 师:通过初读,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有关什么人的什么事吗?你能用简单的三两句话概括一下吗? 点名个别学生概括,师生一起概括。 点评: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教师总结学生的初读情况。 三、学文感悟 过渡: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位母亲,及一个儿子即本文作者“我”的身上。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又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这些,大家在预习的时候都做了充分的思考,现在,就把自己学习的收获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二】全班交流汇报 A、认识母亲,感受母爱 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位母亲,你们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我们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出的——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你们同意我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但是我们小组还认为这是一位关爱儿女的母亲。我们是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生:我们小组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是从这些语句中知道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 生:我们小组还认为这是一位不图回报的母亲。——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这是一个无私、不图回报、任劳任怨、坚强、伟大的母亲。 师:面对这样的一位母亲,你心中对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生:崇敬 生:爱戴 师:带着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我们再来读这一段话,齐读:“记忆中……这么重的胆子,翻山越岭。” 生读:“记忆中……” 评价。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有实效,组长组织合作学习有序,集体交流组长汇总小组的建议,代表小组起来汇报交流,这是在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所看不到的。 B、认识儿子,回报母爱 1、过渡,师:这么伟大的母亲,作为儿子,在这之前他感受到了吗? 生:没有 生读“一直以为……” 师: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内心感到——难过、愧疚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话,表现出儿子的难过、愧疚。 生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儿子呢?我们再来认识这位儿子。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一位知恩图报的儿子。——我做在床沿上,……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一位有小心的儿子。——我做在床沿上,……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生:……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这是一位知恩图报、有孝心、体贴、值得母亲骄傲的儿子。这样的儿子也感动了我,现在我把这一段给大家读一读: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 师:母亲留下的泪里,包含了什么? 生:感动 生:骄傲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还小,还抱不动母亲,但是我们可以用读的方式来抱抱这位母亲。谁来读? 生读。 师:作为儿女,要把母亲的爱放在心里,时刻尽到做儿女的职责,将来用自己有力的臂膀抱起自己的母亲,与她分担忧愁,共挑生活重担。 师: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己找出有疑惑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点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