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医皮肤科外治技术操作规范编制说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等技术操作规范
编号:ZYYS—2011〔 〕
编制说明
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归口:中华中医药学会
承担单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二0一四年五月十八日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等技术操作规范
编制说明
中医外治治疗源远流长,在中医皮肤科应用广泛,中医外治具有直达患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的优点,且避免口服药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内服药物带来的某些毒副作用2014年4月11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了《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等技术操作规范》专家审评会。出席会议的有项目组全体成员,邀请的论证专家10位,分别是段逸群、杨志波、刘巧、范瑞强、王玮蓁、刘红霞、李元文、李斌、卢桂玲、周冬梅。项目组负责人段逸群主持,主要起草人周小勇、李凯等成员就研制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会议对项目组提出的4项“标准”三稿作了审评,认为基本符合中医皮肤科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对少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项目组汇总专家审评意见,再作研讨、修改、补充,形成了《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中药熏蒸、中药面膜、中药离子喷雾等技术操作规范》4项“标准”的初定稿。
2.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全稿参考的相关技术文件
所有的名词术语要求规范,中医学名词术语符合相关中国国家标准(已有国际标准者按国际标准),西医学名词术语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或中国标准。其他科技术语、名词及名称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公布的名词。
疾病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为准。
经络穴位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为准。
中药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为准,药典未收载者,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正名为准。
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GB3100-3102-86《量和单位》执行,单位名称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
数字用法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1987年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标点符号使用按 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
(2)各部分参考的技术文件
《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技术操作规范》
GB/T 1675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ZYYXH/T 1.1~1.18–2006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ZYYXH/T 342~361–2012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医皮肤科中药熏蒸技术操作规范》
GB/T 16751- 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ZYYXH/T 342~361–2012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医皮肤科中药面膜技术操作规范》
GB/T 1675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ZYYXH/T 342~361–2012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医皮肤科中药离子喷雾等技术操作规范》
GB/T 16751- 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ZYYXH/T 342~361–2012 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三、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中医皮肤科中药药浴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皮肤科中药熏蒸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皮肤科中药面膜技术操作规范》、《中医皮肤科中药离子喷雾等技术操作规范》4项“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并且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已有的国际、国内标准,使文本内容符合规范,言之有据。
四、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规范初稿完成后,采用Delphi法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共收回10份专家反馈的答卷。专家们基本认可规范初稿,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各课题组再查找文献,并结合相应领域专家意见,对文稿进行了修改。形成的二稿经专家论证会论证,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二次修改,形成的三稿再送专家审评会审评。现将三阶段专家们的意见及采纳情况简要汇总如下:
1. Delphi法专家意见集成
10份专家答卷对规范初稿基本认可,但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修改意见:①外治法中一些具体参数的统一,如中药药浴温度是否应涉及到病种及具体证型。②应对照已发布的中医药类国家标准严格按照其书写体例修改初稿。③修正初稿中的少数错别字及表述不够准确、妥贴之处。④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