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灸法,拔罐-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康复医学科 陈文斯 目的要求: 掌握针刺和灸法的基本概念,了解针刺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了解针刺法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掌握灸法的分类及其概念,了解灸法的其他知识。(3学时) 内容: 介绍针刺工具、准备工作、毫针刺法、意外情况的处理,以及常用灸法。 针法(刺法) 利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治疗疾病效果的方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 针尖 松针状 钩 钝 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角度 艾灸 毫针质量 现代广泛使用一次性不锈钢针,要求使用优质的不锈钢制成。 针身挺直,具有良好的韧性,不应有伤痕、曲痕、麻点等,光洁度高,硬度适中,针尖圆整不偏,针柄牢固不动。 长短规格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三、针刺前准备 思想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长短粗细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常用体位 1、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2、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3、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4、仰靠座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注 意 处方与体位 暴露与松弛 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医生适当的位置 消毒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管针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直刺 针刺的深度 个体差异 年龄、体质、胖瘦等 经络 阴经与阳经 刺经与络 病情 虚实表里寒热/急慢 时令 春夏浅 秋冬深 五、行针与得气 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基本手法 2.捻转法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 针刺得气 得气的意义 纠偏法 六、针刺补泻 ● 针刺补泻原则 单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9) 2.透天凉法(6) 功能状态 双向调节作用 腧穴特性 关元 命门 气海------补 十宣 人中 委中------泻 施术手法 针刺时间 子午流注法 七、留针与出针 留针 方法 静留与动留 时间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 ●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慢 针刺流程 消毒 八、异常状况的处理与预防 1.晕针 2.滞针 3.弯针 4.断针 5.血肿 九、针刺注意事项 灸法Moxibustion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用艾叶捣成艾绒,然后做成艾炷或者艾条,烧灼或薰灼腧穴,通过温热性的刺激而起作用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治的作用及适应证 1、温经散寒 《素问 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2、扶阳固脱 温补助阳 3、消肿散结 取其温通的作用 4、防病保健 关元 气海 命门 足三里 适应症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