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毫针刺法1.ppt

发布:2016-07-28约1.69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毫针刺法(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第五节 针刺宜忌;一、 部位宜忌;二、体质宜忌 对强壮者,可适当深刺,留针时间较长,刺激量较大。 对瘦弱者,宜浅刺,留针时间较短,刺激量较小;对小儿,则浅刺,不留针。对孕妇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 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三、病情宜忌;四、时间宜忌 (一)留针的久暂 对表证和热证,留针时间宜短; 对里证和虚寒证,留针宜长。 (二)施术时间或时令 候时辰而刺 候时令而刺;第六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一、晕针; 处理 轻: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 出针 平卧 重: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并可温灸 保暖 升阳益气穴 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二、滞针;三、弯针;四、断针; 原因 针尖带钩或针刺时误伤血管。 现象 针刺部位出血,肿胀疼痛,皮肤呈青紫色。;(二)针刺后遗感 原因 ①有针遗留;②手法过重,留针过长;③手法 与病情相悖所致。    现象 出针后不能移动体位;或局部遗留酸胀麻木等 不适的感觉;或原有症状加重。 处理 遗留之针:立即起出。 遗留不适感:轻者用手指在局部揉按; 重者加用艾条灸,或热敷。 原有症状加重: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 预防 针对病因预防。 ;(三)针穴疼痛   原因 ①进针时停在皮表时间过长;②针尖带有钩 毛;③行针手法过重;④刺及血管、肌腱、 骨骼;⑤针刺时移动体位或外物碰压针柄。 现象 针刺部位疼痛。 处理 停止使用不当手法,用手指在针刺部位循按。 如滞针、弯针,则用相应方法处理。 预防 针对病因预防。; 六、刺伤脏器组织 (一)创伤性气胸 ;;(二)刺伤脑脊髓 原因 风府、哑门、风池等穴针刺过深或角度、方向不 当,可误伤延脑;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的腧穴、 夹脊穴针刺过深、方向不当,可刺伤脊髓。 现象 伤及延脑: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昏迷, 甚至危及生命; 刺伤脊髓: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 时性肢体瘫痪。 处理 及时出针,轻者休息,对症处理;重者及时抢救。 预防 针刺上述腧穴时,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 深度,避免提插,禁用粗针捣刺。 ;(三) 刺伤内脏; 处理;(四)刺伤神经根和神经干 原因 深刺或捣刺位于神经根和神经干上的腧穴。 现象 沿神经分布路线灼痛、麻木和运动障碍等 末梢神经炎症状。 处理 轻者,按摩可恢复;重者,加用理疗、药 物等进行治疗。 预防 在神经根和神经干部位的腧穴针刺时,不 可深刺、捣刺。;复习思考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