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发展中的安全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 国 民 航 发 展 中 的 安 全 问 题
航空安全研究室 李小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航的整体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围绕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民航总局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民航强国的目标。未来15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民航安全生产能力与行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加快民航发展步伐的同时确保生产安全已成为我国民航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民用航空快速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接近10%,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2003年我国GDP达14000多亿美元,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民航业,特别是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2003年我国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71亿吨公里,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8%,增长率是同期我国GDP增长率的1.8倍和世界民航平均增长率的3.8倍。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排名由1978年的第37位上升至第5位。我国民航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运输航线网络、机队规模及运输能力都有很大发展,我国已成为民航大国。2004年我国首次当选为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2020年实现国家GDP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国家GDP年均增长速度为7%左右。从世界经济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关系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一时期将是民航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交流活动逐步增多等因素将进一步促进对航空运输的需求。预测未来15年我国航空运输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左右。
二、我国民用航空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当前,我国民航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与运输生产高速增长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大环境的驱动下,我国航空运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这对我国民航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航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将逐步增多,压力越来越大。
民航的发展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安全问题,而安全问题反过来又制约民航的发展。虽然我国民航的事故率总体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近20多年来事故率的减少缓慢,与世界航空发达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航空运输量的高速增长,如果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安全水平、降低事故率,按照近10年的事故率和飞行量每年增加10%推算,我国民航在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发生严重运输飞行事故2次和6次。势必影响公众对民航安全的信心,进而影响整个民航行业的发展。同样,民航发展不协调也可能导致安全问题。民航的机队规模与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不适应,民航人机比例不匹配,民航机场保障能力、空管能力、维修能力与航空运输生产能力不协调,民航的科研能力、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规章制度与民航的快速发展不适应都可引发安全问题。
所以,我国民航要牢牢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把保障安全作为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民航发展步伐,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我国民航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我国民用航空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通用航空发展严重滞后。
2003年,我国通用航空有343架飞机,共完成生产作业飞行6.4万小时,比2002年增加8架飞机,生产作业飞行时间增长10.3%。但从80年代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来看,我国通用航空却没有多大发展,作业量一直徘徊在4万小时左右,至今也未超过6.5万小时。且长期以来,我国通用航空的事故率一直远远高于运输航空。80年代我国通用航空事故万时率为0.63(运输航空为0.045),90年代为0.35(运输航空为0.014),2000-2003年降为0.088(运输航空为0.004)。通用航空业没有与国内蓬勃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尤其是快速发展的航空运输业同步前进;与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很不相称,严重滞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不发达国家的通用航空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我国的通航企业绝大部分亏损,只有个别企业略有盈利。通航的飞机严重老化,威胁飞行安全,2000年就有138架飞机机龄超过20年,其中有26架已超过40年。
制约通用航空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