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pdf格式第9章.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F
第9章习题解答参考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 余块:
为了简化锻件形状以便于进行自由锻造而增加的这一部分金属,称为余块,如键槽、齿
槽、退刀槽以及小孔、盲孔、台阶等难以用自由锻方法锻出的结构,必须暂时添加一部分金
属以简化锻件的形状。
2. 拉深:
拉深是指变形区在一拉一压的应力状态作用下,使板料(或浅的空心坯)成形为空心件
(或深的空心件)而厚度基本不变的加工方法。
3. 可锻性:
材料在锻造过程中经受塑性变形而不开裂的能力叫金属的可锻性。金属的可锻性可用塑
性和塑性变形抗力来综合衡量。塑性越高,变形抗力越小,金属的可锻性就越好。
4. 锻造比:
锻造生产中代表金属变形大小的一个参数,一般用锻造过程中的典型工序的变形程度来
表示:
A H0 A L0
如镦粗工序,锻造比为:y= = ;拔长锻造比:y= =
A H A L
0 0
式中:A、A为锻前、锻后工件的截面积,H、L、H、L为锻前、锻后工件的高(或长)
0 0 0
度。
二、填空题
1. 塑性大小 变形抗力 塑性 变形抗力
2. 增加 下降 降低
3. 锥体 凸台 圆柱相贯
4. 最小弯曲半径
5. 塑性
6. 好于
7. 好
三、判断题
1.(×) 2.(√) 3.(√)
习题与思考题
一、简答题
1.
钢的锻造温度范围是指锻件由始锻温度至终锻温度的范围。
始锻温度过高,容易产生过热和过烧缺陷,一般控制在固相线以下200℃左右。
终锻温度应能保证坯料有足够的塑性和停锻后能获得细小的晶粒。终锻温度过高时,再
结晶后的细小晶粒会继续长大;终锻温度过低时,不能保证钢的再结晶过程充分进行,使锻件
产生冷变形强化和残余应力,有时因塑性太差而产生锻造裂纹。
2.
自由锻是指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铁之间直接对坯料施加外力,
使坯料产生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
自由锻基本工序包括镦粗、拔长、冲孔、切割、弯曲、扭转、错移及锻接等。
拔长是使坯料横断面积减小、长度增加的锻造工序。拔长常用于锻造杆、轴类零件。
镦粗是使毛坯高度减小,横断面积增大的锻造工序。主要用于锻造齿轮坯、圆饼类锻件。
冲孔是在坯料上冲出透孔或不透孔的锻造工序。
切割是指将坯料分成几部分或部分地割开,或从坯料的外部割掉一部分,或从内部割出
1
F
一部分的锻造工序。
弯曲是采用一定的工模具将坯料弯成所规定的外形的锻造工序,称为弯曲。
扭转是将毛料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绕其轴线旋转一定角度的锻造工序,该工序多用
于锻造多拐曲轴和校正某些锻件。
错移是指将坯料的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平行错开一段距离,但仍保持轴心平行的的锻造
工序,常用于锻造曲轴零件。
锻接是将坯料在炉内加热至高温后,用锤快击,使两者在固态结合的锻造工序。锻接的
方法有搭接、对接、咬接等。锻接后的接缝强度可达被连接材料强度的70%~80%。
3.
自由锻生产的锻件多为简单的圆柱体、棱柱体和简单的弧形表面。结构工艺性方面,锻
件上应避免有锥形和楔形表面;应避免出现加强肋,工字形截面等复杂结构;应避免曲面与
曲面相交。
4.
金属的可锻性可用塑性和塑性变形抗力来综合衡量。塑性越高,变形抗力越小,金属的
可锻性就越好;低的塑性变形抗力使设备耗能少;优良的塑性使产品获得准确的外形而不遭
破裂。
影响金属可锻性的主要因素有:金属的本质和变形条件。
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