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程材料与技术成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doc

发布:2018-10-01约6.0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程材料与技术成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由拉伸试验可以得出哪些力学性能指标?在工程上这些指标是如何定义的? 答:强度和韧性.强度(σb)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塑性(δ)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强度指标里主要测的是:弹性极限,屈服点,抗拉强度等.塑性指标里主要测的是: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1-2 1-3锉刀:HRC 黄铜轴套:HB 供应状态的各种非合金钢钢材:HB 硬质合金刀片:HRA,HV 耐磨工件的表面硬化层:HV 调质态的机床主轴:HRC 铸铁机床床身:HB 铝合金半成品:HB 1-4公式HRC=10HBS,90HRB=210HBS,HV=HBS 800HV45HRC240HBS90HRB 1-7材料在加工制造中表现出的性能,显示了加工制造的难易程度。包括铸造性,锻造性,切削加工性,热处理性。 第二章 2-2 答:因为γ-Fe为面心立方晶格,一个晶胞含4个原子,致密度为0.74;γ-Fe冷却到912°C后转变为α-Fe后,变成体心立方晶格,一个晶胞含2个原子,致密度为0.68,尽管γ-Fe的晶格常数大于α-Fe的晶格常数,但多的体积部分抵不上因原子排列不同γ-Fe变成α-Fe体积增大的部分,故γ-Fe冷却到912℃后转变为α-Fe时体积反而增大。 2-3.答:(1)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只差。 (2)冷速越快则过冷度越大,同理,冷速越小则过冷度越小 (3)过冷度越大则晶粒越小,同理,过冷度越小则晶粒越大。过冷度增大,结晶驱动力越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 2-4:答:(1)在一般情况下,晶粒越小,其强度塑性韧性也越高。 (2)因为晶粒越小则晶界形成就越多,产生晶体缺陷,在晶界处晶格处于畸变状态,故晶界能量高因此晶粒的大小对金属的力学性能有影响。 (3)在凝固阶段晶粒细化的途径有下列三种: ①提高结晶时的冷却速度增加过冷度 ②进行变质处理处理:在液态金属浇筑前人工后加入少量的变质剂,从而形成大量非自发结晶核心而得到细晶粒组织。 ③在液态金属结晶时采用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2-5答:(1)固溶体是溶质原子溶于溶剂晶格中而保持溶剂晶格类型的合金相。 (2)固溶体中溶剂由于溶质原子的溶入造成固溶体晶格产生畸变,使合金的强度与硬度提高,而塑性与韧性略有下降。 (3)通过溶入原子,使合金强度与硬度提高的办法称之为固溶强化。 2-6答(1)金属化合物是指合金组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 (2)金属化合物的晶格类型和性能不同与组元,具有熔点高,硬度高,脆性大的特点.他在合金中能提高其硬度强度,但降低其塑性韧性. (3)如果金属化合物呈细小颗粒均匀分布在固溶体的基本相上,则将使合金的轻度硬度耐磨性明显提高,这一现象称弥散强化. 2-10 看落在单相区还是双相区,若是单相区,就是本身的质量分数,若是双相区利用杠杆定理看) 1)0.4%: 1400℃ 0.4%; 1100℃ 0.4%; 800℃ 0.45% 2)0.77%: 1400℃ 0.77%; 1100℃ 0.77%; 800℃ 0.77% 3)1.2%: 1400℃ 0.77%; 1100℃ 1.20%; 800℃ 1.0% 2-12答:1)含碳越多,渗碳体越多,因而表现的比0.4%刚硬度高。含碳超过0.9%,析出的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状 2-12答:1)含碳越多,渗碳体越多,因而表现的比0.4%的刚硬度高。含碳超过0.9%时,析出的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状,使得刚脆性增加,硬度下降,因而比1.2%的强度高。 2)铆钉的使用场合要求有一定的强度,但是最重要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塑性,所以需要少量渗碳体以保持铆钉有足够的强度,保留大部分铁素体以保持铆钉的塑性,因此,铆钉就必须选择低碳钢来制造。 3)因为铁丝含碳量低,所以塑性好,易变性适用于绑扎。同理钢丝绳强度高,耐磨性好,弹性好适应于吊重物。 4)含碳量0.4%的钢在1000摄氏度时处于奥氏体区,奥氏体是面心立方结构,晶体滑移系比较多,容易发生塑性变形,适于锻造。含碳量4%生铁在1000摄氏度时候属于硬而脆的物质,塑性变形能力很差,因而不能进行锻造。 5)T8,T10,T12是碳素工具钢,含碳量分别为0.8%,1.0%,1.2%,因而钢中渗碳体含量高,钢的硬度较高,退火状态下的布氏硬度大于300;而10,20钢为优质碳素结构钢,属于低碳钢,钢的硬度较低,布氏硬度低于155.手工锯条为T20材质,淬火后硬度加大,因此钳工锯 T8 , T10,T12 等钢料时比锯 10,20 钢费力,锯条容易磨钝。 6)因为含碳量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