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四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四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说课稿人民版必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脉络,感受不同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使学生认识到文学艺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体会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视角分析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3.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认识不同国家文学艺术的特色。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有所预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分析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难点:
1.理解不同时期文学艺术流派的差异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将文学艺术发展与历史进程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艺术流派的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文学艺术作品的原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经典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学艺术作品。
2.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视野。
3.实物展示:如有条件,展示文学艺术作品的实物或复制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名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追求的?”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历史时期背景,提问:“你们还记得之前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历史时期,文学艺术有了哪些显著的发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主要流派的特点。
举例说明:以《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分析其文学艺术特色和时代背景。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个文学艺术流派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制作简要介绍,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1.阅读本节课提到的经典文学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时代背景。
2.收集整理19世纪以来不同文学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制作一份作品列表,并简要介绍其作者和作品特点。
3.撰写一篇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短文,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自己的观点。
4.参观一次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思考文学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详细内容:
1.导入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出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的呢?”
-回顾旧知:提问:“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有哪些特点?”
2.新课呈现
-讲解新知:介绍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强调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举例说明:以《战争与和平》为例,分析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个文学艺术流派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制作简要介绍,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强调重点。
4.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5.作业布置
-阅读本节课提到的经典文学作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时代背景。
-收集整理19世纪以来不同文学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制作一份作品列表,并简要介绍其作者和作品特点。
-撰写一篇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短文,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