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docx

发布:2020-12-16约3.35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 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 ① 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当时作者 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 ( 1) D 2) B 【解析】 【分析】( 1) D 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 2) B 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 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 “风回云断雨初晴 ”描 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 “返照湖边暖复明 ”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 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 “红 ”借代红花, “绿 ”借代水苹的绿叶,描 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 成”“白 ”、 “黄 ”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 ⑴ D; ⑵ B。 【点评】 ⑴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 ·一竿风月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 ① 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 ① 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1)这首词词牌名是 ________,与 ________的民间传说有关。 2)词中 “我 ”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 3)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 【答案】 ( 1)鹊桥仙;牛郎织女 2) “我 ”是一名渔父。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 3)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 【解析】 【分析】 ⑴1 空容易作答,词牌名: 鹊桥仙 。鹊桥是传说鸟神受牛郎织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派来的喜鹊搭成的桥。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隔开,只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 日相见。为了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各地的喜鹊就会飞过来用身体紧贴着搭成一座桥,此桥就叫做鹊桥。牛郎和织女便在这鹊桥上相会。 ⑵ “我 ”的身份是一位无名的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 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 ⑶ 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 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可见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在潮落时归 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 昏。 故答案为: ⑴ ① 鹊桥仙 ; ② 牛郎织女 。 ⑵ “我 ”是一名渔父。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 ⑶ 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作答。 ⑵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