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青春 单元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诗歌与青春单元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诗歌与青春,本单元选编了五首诗歌,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青春的激情、困惑、梦想与成长。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文化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诗歌,学生能够提升对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青春主题的诗歌有着天然的共鸣。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内涵的把握和审美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青春的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诗歌学习来丰富和深化。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提升。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待加强,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培养。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诗歌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缺乏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这对诗歌学习中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创作背景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诗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笔记本电脑、白板或黑板。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网络诗歌作品、诗歌鉴赏相关视频、诗歌背景资料库。
4.教学手段:诗歌朗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诗歌对比分析等教学活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的生平背景,以及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再别康桥》这首诗,设计问题如:“诗中‘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对诗歌的意境有何影响?”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查看平台上的预习报告和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徐志摩的生平介绍,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通过思考预习问题,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思考问题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诗歌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徐志摩的诗歌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康桥”象征青春时光,“金柳”象征美好回忆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讲解的知识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诗歌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主题作文,如“诗歌中的青春情怀”。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文,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拓展资源,深入探索徐志摩的诗歌世界。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和阅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知识和写作技巧。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