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单元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第一单元“青春激扬”单元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青春激扬》单元,包括《沁园春·长沙》、《雨巷》、《致橡树》等诗歌,以及《我与地坛》等散文。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单元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与高中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情感共鸣。散文作品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教学内容与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相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通过学习诗歌和散文,学生能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和表达;同时,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其个性化和创造性表达的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诗歌鉴赏: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重点把握毛泽东的豪放诗风,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散文理解:以《我与地坛》为例,重点理解史铁生的生命感悟和对自然的深刻描写。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捕捉诗歌中的情感变化,例如在《雨巷》中,如何理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希望。
-主题思想理解:对于《致橡树》这样的现代诗,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深层主题和象征意义。
-文学手法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我与地坛》中如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设计诗歌朗诵和散文阅读分享环节,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4.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青春激扬》单元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是否曾经有过青春的激情和梦想?请分享你们的故事。”
展示一些关于青春岁月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青春偶像的演唱会、校园生活的片段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春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青春激扬》单元的主题,强调青春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青春激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青春激扬》单元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主题。
过程:
讲解《青春激扬》单元的文学特点和主题,如青春的激情、梦想的追求、成长的困惑等。
详细介绍单元中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如《沁园春·长沙》、《雨巷》、《致橡树》等,强调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通过引用诗歌中的名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青春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青春激扬》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春激扬》单元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沁园春·长沙》作为案例,分析毛泽东如何运用豪放的诗风表达对青春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注。
选取《雨巷》和《致橡树》作为案例,讨论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青春的迷茫和执着。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对青春的理解,以及如何将青春的激情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或散文作品,探讨其主题、意象和情感。
小组内讨论作品如何反映了青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作品对青春的理解和启示。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交流。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青春激扬》单元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作品的解读、对青春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青春激扬》单元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青春激扬》单元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以及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观点和感悟。
强调青春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追求梦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青春经历的短文,结合所学作品中的观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毛泽东诗词选》: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歌,如《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可以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诗歌风格和革命情怀。
-《徐志摩诗歌集》: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