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学校德育工作的平衡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寻找学校德育工作的平衡点
象山三中 戴坚土
摘要:因社会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推广,各类学校已把德育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德育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体系永恒的主题。每个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要求虽然存在差异性,但育人目标必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它贯穿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名负责学校主要德育工作的德育主任,应该要使学校德育管理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考虑各方存在的问题和相互关联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全面开创德育管理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德育工作 首要任务 与时俱进
一、德育工作重要性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是个系统的大工程,是学生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可以补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学生整个人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学校德育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潜在的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养成自发性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踏入社会做铺垫。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一部分同学只知道学习不懂得做人,这种行为严重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育人原则。随着近几年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德育教育课程化及环境德育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平,减少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当代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类不健康、负能量的因素在社会上较为盛行,他们在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容易呈现复杂性,多种因素叠加使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从不同的因素考虑主要表现在:
1.决策者意识淡薄
德育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管理者依据行政权威,通过各种文书管理条例或规则制度向学生强加施压,使学生遵纪守法,服从学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表面上收效极快,立竿见影,学生在校表面上也是服服帖帖。但实际上学生迫于压迫服从,内心臣服的少之又少。他们一旦脱离这种束缚便会我行我素,为所欲为,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使学生养成双面人格。
2.教师传教方式过于单一
课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肩负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从近年来学校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负荷过重的问题已经存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疲于应付种种社会期望的教育要求和各类考核检查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专研落实德育活动;另一方面一些老师中还存在着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于学生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总是以学习和考试为主,使得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在德育教学方面淡化落实,方法陈旧、单一枯燥,完全忽视了创新观念。教师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和德育活动的开展。
3.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好品质的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教育重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华民族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受到了冲击,重智轻德已成社会主流,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家长们对于孩子智力能力的培养远远高于对道德品质以及处事能力的培养。现在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高期望,这无形中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有些父母不但在学习上施加压力,往往还拿自己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造成消极情绪,抵触各种事物,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
4.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决定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存在双重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而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很容易让处在成长期的学生误入歧途。现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谋取暴利引诱低俗文化,善恶颠倒、丑恶不分,对那些处在长知识,学做人关键时刻的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如何对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播媒体等社会大环境方面进行完善,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空间,需要社会各界提出相应的对策。
5.学生心理教育不到位
由于来自家庭和学校升学率的双重压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负担过重,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身心无法得到有效放松。从近几年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