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3[兼容模式]要点解析.pdf

发布:2016-05-06约5.36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底栖动物:栖息在水体底部淤泥内、石块或石砾表面及其间隙 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一般其 体长不超过2mm ,不能通过40 目分样筛,也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 物。这类生物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种类较多,每个种 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当水体受到污染后,其群落结构 发生变化。严重的有机污染和毒物的存在,会使大多数较为敏感的 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消失,仅存在耐污种类,成为优势种。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 尤其在底部基质相似的河流或湖泊。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一)采样 1、采样点及采样频率 采样点:由于底栖动物生活在水体底部,底质的形态、性质(如岩 石、砾石、沙或淤泥等)对其分布影响很大。因此。在确定采样点 时(特别是河流)要尽量选择相似的底质类型,并注意其他水体局 部特征的差异。 采样频率:常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底栖动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 群落组成在年度内有着一定程度的优势种类的更替现象,数量也有 变动。因此每季度调查或测定一次是适宜的。如果考虑到工作量和 人力物力方面的限制,一年两次是必需的,可定为春季(4-5月份) 和秋季(9-10月份)。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一)采样 1、采样工具及采样方法 (1)定量采样 定量采样可以客观地反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栖动物 不同部位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并以每平方米为单位进行统计和计 算。常用的采样器有: ①彼德逊采泥器 也称蚌斗式采泥器(图2-12 )此采泥器多用 于湖泊、水库及底质非砾石且较松软的河流。彼德逊采泥器质量8- 2 2 10kg,每次采集面积为1/16m 或1/40m 。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一)采样 1、采样工具及采样方法 ②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 主要应用于河 流及溪流中。这种采样器不受底质的限 制。此采样器是用8号或者14号铁丝编成 的圆柱形铁丝笼(如图所示),直径 18cm,高20cm (直径16cm,高18cm,网 孔面积4-6cm2 。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一)采样 1、采样工具及采样方法 (1)定性采样 (方法多种) 在各种水体的岸边浅水区,可用手捡出卵 石、石块等底质,用镊子取下标本,放入瓶 内固定;也可用手抄网将底泥捞起,或用铁 铲铲出底泥,捡出标本。水较深的话,可用 三角网(由铁制成的三角形带齿网口和40 目 筛绢制成,如图所示)拖拉一段距离,也可 用彼德逊采泥器采集,经过40 目分样筛,将 标本捡出固定。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二)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将采集的底栖动物分门别类地放入标本瓶中,用不同的固定 液固定。软体动物的螺、蚌可用70%的酒精固定,4~5天后再换 一次酒精即可。若缺乏酒精,也可用50%的福尔马林固定。但务 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不然软体动物的钙质外壳会被酸性的甲 醛液腐蚀。软体动物也可去内脏后将壳干燥保存。 昆虫幼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小瓶中用50%酒精固定,再转 入70 %~80%的酒精中封存。昆虫成虫可制成干标本,放入密封 的标本闸内,并放以樟脑丸以防发霉。环节动物的水蚯蚓、蛭类, 固定时容易收缩或断体,应先麻醉,使其呈舒展状态后再固定。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五、底栖动物的测定 (三)样品的鉴定和计数 1、样品的鉴定 底栖动物包括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众多门类,鉴定过程需花较 多的时间。作为环境监测工作者而非专业分类人员,要求分类到 属种是不现实。多数情况下,软体动物、水栖寡毛类鉴定到种, 摇蚊幼虫鉴定到属,水生昆虫(摇蚊幼虫除外)鉴定到科即可较 好反映水环境现状,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便于在环境监测中推 广应用次项工作。 第二章 水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