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我们的日常微生物检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长时间深部感染且用药效果特别不好的的深部脓液标本,我们常规的处理办法是用肉汤管 、血平板增菌,经过24小时培养后,结果经常会发现并无细菌生长,所以根本就无法做药敏实验,所以医生就会问:肯定是细菌感染才 会有脓的,怎么会没有细菌呢?患者也在想:我花了那么多的检验费,结果等于白费,医生不是说做了这个实验就可以指导用药了吗?
经常发生这种事情,我们无语
对于这个现象,我也曾翻阅一些书籍、请教一些资深老师,众说纷纭。
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仅是个人猜想),请大家指正:
深部脓液内本来是厌氧菌生长,用常规有氧条件培养,细菌不会生长。
患者体内残余抗生素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白细胞及死亡后的尸体释放出某些抑菌物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长时间感染后的脓液中本来就没有细菌,是因为早期的细菌已经被白细胞吞噬掉,白细胞及死亡后的尸体释放出某些抑菌物质抑制了细菌 的进一步繁殖。所以早期细菌死亡后,后期再也没有细菌生长了。人们的错觉是脓液中肯定有许多许多的细菌。
早期的脓细胞是由于白细胞吞噬掉细菌后中毒而死亡的尸体。
后期的脓细胞是由于白细胞把先前的脓细胞视为异物攻击而自己又不断死亡变成脓细胞,并不是吞噬细菌的结果 。那么这时的抗生素不论其种类有好多、档次有多高,对于感染都无济于事!!这是医生和病人最头疼的事情。所以这时最好的处理办法 是以将局部的脓液清理干净为主,并且要反复清理,适当选用抗生素防止进一步感染。
如果当时结合做个涂片进行革蓝及瑞氏染色检查,临床上的确是经常遇到这种培养不出细菌的情况,我想应该同时用厌氧和需氧培养比较好
痰及其他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痰培养主要针对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调查,如细菌性肺炎肺结核、慢性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深部霉菌性肺部感染或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感染等。 如分离到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支原体或深部霉菌,则可确定为该菌与感染有关,如分离到金 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则要小心判断,因为它们亦可能是上呼吸道常在菌。 细菌性肺炎可能分离到的菌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 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科细菌;肺结核可能分离到的菌种有;结核分枝杆菌(68%)、 鸟-胞内分枝杆菌(18%)、偶发分枝杆菌(5%)堪萨斯分枝杆菌(3%)、瘰疬分枝杆菌(3%)、龟 分枝杆菌(1.5%)。
1 标本采集
1.1 采集标本均应在用药前,一般以晨痰为好(痰量多、含菌量多) ,刷牙,嗽口,以除去口腔内大部分杂菌,用力自肺部咳出痰液,吐入广口有盖的清洁无菌 容器内,一小时内送检,咳痰时应尽量防止唾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混入,以减少污染。1.2 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者,如能在清晨采集得当,往往一次即可。若患 者咳痰较少,则应采集24小时痰液,以提高阳性率。结核菌培养者应连续3天采集3次晨痰作 3次培养。1.3 痰培养亦可用气管穿剌抽取标本,用14号针头经环状与甲状软骨膜 小心穿剌,再以聚乙烯导管经针管伸至气管,然后以针筒套住导管往后拉抽吸出分泌物,此 法适用于厌氧培养。1.4 支气管分泌物,应由专科医师用支气管镜双层套刷直接采集肺部的 分泌物。虽然双层导管可保护采检刷不受口腔正常菌污染,但还应以菌落计数法来评价标本 内细菌量,一般以103CFU/ml为临界值。菌落计数方法:双层套刷采得标本后(约0.1 ml) 直接插入无菌的1.0 ml林格乳酸盐溶液,细菌室收到标本后立即以旋转混合器混合均匀 ,取0.01 ml的环接种到培养基,CO2环境培养过夜后作菌落计数。当平板上 生长菌落大于10个时,表示培养阳性有意义。1.5 支气管肺泡冲洗液采集方法 亦用支气管镜双层套刷,不同的是须 灌入生理盐水,使之达支气管、肺泡、再回收,重复数次。目的是将肺泡内分泌物洗出来 ,标本应用同时作涂片检查,鳞状上皮细胞数目≤1%时,表示未受到口腔分泌物污染。菌落 计数≥105CFU/ml才具有诊断意义。Kahn等人发现此法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敏感度达100%特 异性亦为100%。且适合于培养厌氧菌,诊断是否由厌氧菌引起的肺脓疡。
2 肉眼观察
观察痰液的颜色、粘度、有无血丝、脓,如痰呈水样,很明显是唾液,应拒收并说明原因。 如见有颗粒存在,则应注意可能与放线菌属及奴卡菌属有关。
3 革兰染色涂片检查
选择呈血色或锈色脓样标本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3.1 如诊断为肺炎或标本来自重症监护病房,应在2小时内作出涂片的 初步报告。3.2 一般病人的标本可在当日作出初步报告。3.3 涂片观察应注意细菌的染色性、形态、排列,以及真菌或酵母菌的 孢子或菌丝。3.3.1 如发现许多具有荚膜、矛头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双球菌(有时呈单 个、短链状),可能是肺炎链球菌,有条件时再作荚膜染色或荚膜肿胀反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