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更是复杂多变的,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处处做一个有心人,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学生作文时才不会感到“无米下锅”、无话可说。
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其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必须学会去发现、去搜集,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造一幢幢小洋房;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
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一棵小草,一种小动物、一处小景、一件小事等,及时把它写下来。
有一学生写日记时,写了他与妈妈去看戏的一件事。取材不错,只是观察得不够仔细,写得又不够具体。我就引导他,仔细观察戏台上角色的不同装扮、不同腔调等等。结果,该学生修改后的日记令我刮目相看,文中写道:“……戏台上的人物有的黑脸,有的白脸,生旦净丑,各不相同。我虽不十分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我却能容易地辨别出善恶、丑美。可戏台下的人们,我却搞不清谁美谁丑,谁善谁恶……”多么有深度的观察啊!这说明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题材可写,也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有仔细观察。只要留心生活,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充满情趣和活力!
二、体验生活,捕捉写作灵感。
小学生作文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他们体验生活的方式除了日常生活自发获得外,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
因此,我在让学生作文前,常常先安排他们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例如:要写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我就先带领学生一起来到广阔的操场上尽情地做大家都喜欢,但可能都没有认真做过的游戏—“老鹰捉小鸡”,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再观察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语言、表情、动作……这样有所观,有所感,作文时的语言就富有个性了。如有位学生写道:“游戏开始了,‘老鹰’ 张开翅膀,尖着‘爪子’,盯着‘小鸡’们,气势汹汹地说:‘我来吃你们了!’他一会儿飞向左边,一会儿扑向右边。‘鸡妈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挡着‘老鹰’的去路,还一刻不停地提醒‘小鸡’们:‘孩子们,小心!跟住妈妈,可别乱跑!’‘小鸡’们排成一排紧跟着妈妈,左躲右闪。突然,‘老鹰’趁‘鸡妈妈’不注意,一个转身抓住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小鸡’—严玲玲。哈哈哈,操场上充满了欢笑声……”
确实,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三、感悟生活,抒发写作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会感悟生活,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所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当孩子心里不高兴时可以写《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到的不顺心的事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
多给学生对老师说心里话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不愿随便对旁人讲的事情,这些事情或喜或忧,或大或小,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老师让学生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或告诉老师一个小秘密。这时,学生会倾情而动,真情实感流露笔端,激发出写作的灵感,再不会因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发愁。
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本《心语本》,需要帮助、烦心事、高兴事、给老师同学的建议等等独特的感受都可在“心语本”上自觉记录,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学生作文不仅有真话可讲,有真情可抒,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原来死气沉沉的习作,竟然变得这样生动活泼,真实感人。看了这样的作文,我也真切地“体验”到,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多么活泼可爱,多么充满灵性的学生!一床普普通通的棉被,因为独特的体验而变成了提供保护、带来安慰的“精灵” ;一次普普通通的“偷吃” 因为独特的体验而变成“馋猫” 的经历。
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真情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
四、想象生活,感受写作乐趣。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