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克服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之我见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可以遇到学生有逆反心理的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病”。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及兴趣不够稳定等因素造成的。中学生对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旦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逐渐消失,就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心态,这就是人们说的逆反心理。如果产生了这种逆反心理,后果是很可怕的。说严重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不难想象我们教师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情感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自己的体会。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常教常新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视具体情况而简单地重复使用,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以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长期以来采用“演示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教学中交替使用自学辅导法、启发式和直观教学法。有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品尝自学的乐趣。笔者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情趣,设计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另外笔者注重每学一课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给学生机会多说、多练,经常给学生调口味,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得到克服。逆反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特征综合产生的。中学生非常钦佩外语翻译官,也很想学会一、两门外语,并认为自己学会一、两门外语,就可以大显身手,技高一筹,因而学英语的劲头很足。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就因势利导,首先让他们学会“Good morning!”“Good-bye!”“How are you?”等常用语言,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常教常新,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该把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使学生由兴趣到爱好,再由爱好到钻研。实践证明,从书本到作业,由作业到考试的循环式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教唱英语歌曲,举办班内英语墙报,学生之间用英语写信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智力,培养能力,开阔知识视野。
三、注意培养尖子生,带动后进生
尖子生是班上英语学习的骨干力量,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只抓尖子生,这样就会挫伤成绩中下的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尖子生除继续搞好自身学习外,在早读时还带领全班读书,做作业时要帮助后进生。教师也有计划地加强辅导,鼓励后进生一步一步地追赶,中等生力争接近尖子生。由于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质量,十多年来,所教班级没有出现学困生在考试中大面积拉分的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教与学都有很大影响。只有教师热爱所教的学生,学生尊重、信任所授课的教师,这样教与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不是生下来就固有的,而是后天的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或消除逆反心理,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就能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逆反心理的认识:本人认为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的情感态度表现与一般人异常的对立、偏执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观念同样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倾其所有心血,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业上。教育考核选拔机制也似乎使得学生已失去了“自在已然”的学习环境,过重的压力使不少中学生的心理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诸多因素使可爱的中学生缺失了不少 “理智”,产生了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癞子头上的疤——揭不得”,因为这些学生极爱面子,自尊心极强,心理特别脆弱、特别敏感,大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有逆反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不稳定性、潜伏性。每一个教育者必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学生,转变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情感态度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
(责任编辑:黄晓)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