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苏教版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doc

发布:2018-11-25约2.1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中%~国教育出版*^网] 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来源:z^zs@t*%]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话要看对象,提意见更要看对象,如果提意见的对象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弄不好就会招来杀生之祸。今天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来看看邹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规劝齐威王的。 [ww^w#.~zzstep.co*m]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是什么意思?(今义:讽刺。古义:讽谏,委婉地规劝。)“纳”呢?(采纳、接受。)邹忌规劝谁?(齐王。)谁接受谏言?(齐王。)所以这个题目是一个“兼语句”。“齐王”既作“邹忌讽齐王”的宾语,又作“齐王纳谏”的主语。 三、资料简介: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短长》等,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为《战国策》。共33篇,分国别编辑,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叙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邹忌简介: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简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只知道喝酒、听音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www.zzstep%.#co@m~]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2.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五、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1.研习第一自然段 ⑴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选一学生翻译第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选一学生翻译第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明确]妻的回答用了反问句兼感叹句,而且还有“君美甚”的强调,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烈赞美。[来源~^:@中教网*] 妾的回答和妻相比少了一句“君美甚”,简单重复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有一点言不由衷,出于敬畏丈夫而不得不说;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的回答是陈述语气。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来#源~@^*:中教网] “三思”“三比”见智慧[来^%源:中教网#*~][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来源:@zzstep.^#%com][来%源:#中教^*网][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三、归纳人物形象[来源#*:中~教%网] 邹忌: 足智多谋,精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从日常生活想到国家大事,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别人的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仔细思考,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考虑成熟,立即进谏,胸怀坦荡。从耐人寻味的小事中总结道理,打动齐王,以自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受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齐威王: 开明君主,勇于听取不同意见,闻过则喜,并马上付诸实施。能根据人人们的建议和批评兴利除弊,进行改革。 四、拓展:《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