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经济课件授课教师王海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课件授课教师:王海滨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 第一节 南南区域经济合作 一、南南区域合作理论 1、区域公共产品 遵循“受益人支付”原则由各国共同而非霸权国一国供给; 区域性公共产品涵盖范围较小避免“免费搭车”现象; 不存在压倒优势性国家,“私物化”可能较小; 因地缘政治、经济存在,部分大国难以在占据主导地位区域合作中为所欲为。 2、地区一体化理论 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方和集团外国家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理论界一般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来考察。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方面;动态效应主要是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两方面。 二、南南区域合作现状 1、南南经济合作 1979年2月在坦桑尼亚阿鲁沙举行七十七国集团第4次部长会议上通过《阿鲁沙纲领,重申南方国家团结合作和集体自力更生的精神。 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 合作内容多样化和合作伙伴多元化;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1)、区域性的经济合作 成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和实行共同市场。例如,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市场等。 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 成立于1991年3月,是拉美地区举足轻重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等4个成员国以及智利和玻利维亚两个联系国组成。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985年12月,7国领导人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举行第一届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达卡宣言》,制定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并宣布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英语简称(OPEC),音译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 石油输出国组织 七十七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2)、贸易合作 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等,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 (3)、货币金融合作 如相互转让技术、出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技术情报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术合作。 (4)、技术合作 2、南南合作现存问题 总的来说,无论从静态收益还是动态收益来讲,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几乎都是不成功的。国际学术界对此一个普遍的原因在于各成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的执行不力,特别是南方委员会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区域经济一体化至少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 第一,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成员国国内市场较为广阔,能够较多吸纳其他成员国的商品。这就要求成员国须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和较发达的产业,从而最终需求与派生需求都很旺盛。 第二,组成集团的成员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分工关系,不管是协议分工还是水平分工或垂直分工,使各个成员国之间能够成为其他成员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第三,各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大,贸易政策、经济政策甚至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也基本相同,使彼此之间容易协调贸易与经济政策,且不至于给一成员国造成较大冲击。 第四,组成集团的成员国或至少部分成员国技术和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贸易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贸易转移效应,并保证相对落后成员国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优化经济结构,从而享有动态收益。 3、南北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于南北经济合作而言,自由贸易区是比关税同盟更好的选择,可以避免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一是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不实行统一关税和贸易政策,内部财政、金融和经济政策协调程度也不高;二是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避免非成员国出口避税,需要制定统一的原产地规则。 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该组织可视为尚处于建立过程中的南北型自由贸易区,在官方相互协调与交流上成果较大,但如果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标准来衡量,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第二节 东盟一体化与东亚共同体 一、东盟一体化 1、东盟的形成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曼谷发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2002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建议将东盟建成“东盟经济共同体”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