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疣梭子蟹
组员:裘静远 杨凡博 王涵 朱琳 张小坷
时间:2019年4月--日
简介
1
生物学特征
2
生活习性
3
繁殖习性
4
目录
日常管理
6
收获
7
种苗生产
5
简介
三疣梭子蟹,学名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
是太平洋西岸的一种温水性蟹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峡以北的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及朝鲜、韩国、日本等海域。
1981年被列为我国海洋水产养殖对象。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疣梭子蟹的大规模育苗和养殖在我国逐渐推广,目前三疣梭子蟹是世界上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洋经济蟹类。
生物学特征
三疣梭子蟹背面呈茶绿色,
螯足及末对游泳足呈蓝色
头胸甲梭形,表面稍隆起,覆盖有细小颗粒。
额缘具有4个小齿,前侧缘具9锐齿,末齿长刺状。
胃区、心区3个疣状突起
生活习性
(1)昼伏夜出:三疣梭子蟹有昼匿夜出的习性,多在夜间取食,并有明显的趋光性。
食性为杂食性,喜欢摄食贝肉、鲜杂鱼、小杂虾等,也摄食水藻嫩芽,海生动物尸体以及腐烂的水生植物。
而且不同生长阶段,食性有所差异,在幼蟹阶段偏于杂食性,个体愈大愈趋向肉食性。
螯足捕获食物后送至口边,在第二步足指尖捧托下,将食物送至第二颚足把持,由大颚切碎和磨碎,第一和第二颚足护住小型食物,以防流失。
生活习性
(2)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渤海三疣梭子蟹是一个地方性种群,越冬后。
在4月上、中旬开始生殖洄游,主要游至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浅水区河口附近产卵;
12月初开始越冬洄游,游至渤海深水区蛰伏越冬,越冬期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越冬场几乎遍及整个渤海中部20-25m软泥底质的深水区。
繁殖习性
在渤海
7-8月为越年蟹交配的盛期;
9-10月,为当年蟹交配的盛期。
渤海三疣梭子蟹的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4月底5月初出现一次高峰。
受精卵发育
受精卵经20d的发育, 孵化散仔。一个产卵期内,三疣梭子蟹可排卵1-3次,属多次排卵类型。
囊胚期
原肠期
眼点期
心跳期
幼体孵出
受精卵
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发育
蚤状幼体分为四期。
当水温为22-25℃时,幼体发育时间为15-18d,其中蚤状幼体阶段为10-12d,蜕皮4次,变态为大眼幼体,5-6d后,再蜕皮1次变态为第Ⅰ期幼蟹。
过程:
蚤状幼体
大眼幼体
幼蟹
Ⅰ期
Ⅱ期
种苗生产
(1) 苗种选择 体质健壮,活力强,不易抓捕,躯体完整,步足齐全,无损伤;
(2) 放苗时间 在 5 月中旬~6 月上旬放苗,同一养殖池放同一茬苗,减少因大小不均而自残现象的发生,提高成活率;
(3) 放苗密度 根据池水深度、气候、环境条件、放养形式、饲养技术及计划产量等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过密容易发生互相残杀,过稀则影响效益。
(4) 放苗温度 一般情况,池水温度须达到 18 ℃以上,日温差小于 8 ℃。放苗前要进行试水,即先用少许池水进行蟹苗试养,确无问题后再放苗。育苗场与养殖池的水温差要保持在 5 ℃以内,
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7月份,要每隔2—3天换水1次;8—9月份,要每隔1—2天换水1次;
10月份,要每隔4—5天换水1次
(2)投喂 以新鲜的低值鱼、虾、贝、蟹等为主要饵料。
养殖前期一般按蟹子总体重的8%左右投喂,中期为12%,后期为5%;
秋季水温降到10~15℃的时候,每天投饵应为总体重的3%,早晚各投喂1次、早上少投、傍晚多投,当日平均水温在10℃以下时,不用投喂饵料。
(3)巡池管理 要早晚各巡视塘1次,巡塘期间要仔细观察梭子蟹的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池水的变化,检查池子中的残渣饵料情况,及时的调整投喂量和换水量。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防台风的准备工作。要经常查看闸门的拦网和堤坝是否有破损和漏洞,若发现问题要尽快修复。
收获
时间 养成梭子蟹收获时间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时,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应及时收获。
起捕 适时起捕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
下雨天不应起捕。
雄蟹在分养、育肥后,可于11月份收获上市;
雌蟹迟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上市。
若要留到春节前后销售,应提高水位或者采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保持水温在2℃以上。
流网捕获:傍晚开始放流网,每隔2小时收网一次,一夜可捕获4次~5次。
蟹笼捕获:夜间开始放蟹笼,每隔3小时收蟹笼一次,一夜捕获3次。
网袋捕获:在排水闸门口固定网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水流进入网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起捕方式
谢谢观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