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docx

发布:2021-07-22约5.5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 ································· 分类地位: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 按生活习性,蟹的分类: 1、游泳蟹 大多数经济品种:梭子蟹、青蟹、河蟹2、走蟹 ·步行蟹:扇蟹(细巧皱蟹)·奔跑蟹:沙蟹(斯氏沙蟹)·攀爬蟹:蜘蛛蟹3、共生、寄生蟹豆蟹(贝类寄生)红斑梯形蟹(珊瑚)关公蟹(海葵)4、穴居蟹 ·埋栖蟹:(蛙形蟹)、(馒头蟹)·洞栖蟹:大多生活在滩涂招潮蟹:(弧边招潮蟹)、(台湾招潮蟹) ·································一、外部形态1、常见养殖品种:·三疣梭子蟹:黄海、渤海、东海;头胸甲呈梭形,具俗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门蟹、三点蟹、飞蟹。我国三疣梭子蟹有·远海梭子蟹:东海、黄海;头胸甲和螯足浅蓝色,背面有白斑、云纹。·红星梭子蟹:2、形态特征(三疣梭子蟹) 第一节 梭子蟹的生物学 3个种群:渤海、东海(最多)、黄海。头胸甲表面有白色云纹, 3个疣状突起,前侧缘有 9个锯齿。 3个紫红色圆斑。 仅分布在福建以南沿海;又称红星蟹、三眼蟹。 三疣梭子蟹的躯体由头、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组成。共分20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在进化过程中,头部和胸部愈合,称头胸部,具有13对附肢。 腹部显著退化,褶贴在头胸部的腹面,俗称“蟹脐”;雌性在幼蟹时腹部呈狭长三角形,交配后呈椭圆形,俗称“圆脐、团脐”;雄蟹腹部为三角形,俗称“长脐、尖脐”。 蟹脐打开后可见中线有一纵行凸起,内有肠道贯通,肛门开口于末端。 ⑴头部附肢: 第一触角:小触角,起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基部有平衡囊; 第二触角:大触角,起触觉作用,基部内侧有触角腺,又叫绿腺,是排泄器;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主要用于摄食(把持、咀嚼、磨碎食物)⑵胸部附肢:3对颚足:与大颚、小颚协同,用于摄食;第二颚足有足鳃、关节鳃各螯足:又称螯肢,有摄食、挖掘洞穴的作用,在交配时起抱握作用;有用; 第1第4⑶腹部附肢:雄性腹部附肢均已退化,第肢为雄性附肢。雌性腹部附肢 二、生活习性游泳和爬行生活。昼伏夜出,有潜沙习性,夜间有明显的趋光性。生长过程中需要蜕壳。广温广盐性:盐度水温降到第二年水温上升后,从越冬场向近岸海区作生殖洄游。★(技能)时,仍有个别个体摄食;当水温突然降至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海藻嫩叶等。在食物匮缺的情况下,♀梭子蟹还能用螯足从自己腹部取卵充饥。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2 1对,起呼吸作用;1对关节鳃,起呼吸作2、3对步足:爬行、清理;第1、2对各具一枚侧鳃; 1、2腹节的附肢特化为生殖器:第1腹肢为雄性交接器;第 4对,均具刚毛,生殖期卵附在刚毛上发育。 20~35‰;适温:8~31℃,最适15.5~26℃。 10℃时移居10m以上的深水区,潜沙越冬――越冬洄游。 三疣梭子蟹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水温14℃左右,摄食量开始下降;水温-1.5℃时,才开始冻死。 贝类、甲壳动物端足类(如蜾蠃蜚)、多毛类、小杂鱼虾、动物尸体、 2腹8℃、对步足:前节与指节扁平呈桨状;游泳、挖掘泥沙; 梭子蟹的生长是伴随着蜕壳进行的,♀蟹(圆脐)第12次蜕皮、♂蟹(长脐)第13次蜕皮被称为“成熟蜕皮”。一般人工养殖到甲壳宽12cm以上即可进行交配。 9月中旬~10月下旬是当年蟹的交配盛期。春季的蟹苗长到下半年9月一般达到性成熟,交配时♂梭子蟹把精子贮存到♀蟹的纳精囊中,此时卵巢尚未成熟(与中国对虾类似),♀蟹经过越冬后卵子成熟,产卵受精。受精卵附着在♀蟹腹肢的刚毛上(抱卵习性),孵化。(体内受精,体外孵化)受精卵孵化的速度和水温相关,20天。孵化一般是在后半夜。 四、生长发育梭子蟹生长要经过溞状幼体溞状幼体经过6~7天,蜕皮后即发育成与母体相似的第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脱壳,每脱壳一次,甲长和甲宽约可增加(习惯称法:幼体阶段叫蜕皮,壳变硬后叫蜕壳。) ····································································一、育苗设施基本与对虾育苗相同,对虾育苗一般在区别:1、亲蟹培育池:内设沙床,沙厚2、幼蟹培育还需准备附着器:长育苗中的棕绳。 二、亲蟹培育1、亲蟹来源人工养殖或者天然亲蟹;一般在秋末捕获已交配、 Z4次蜕皮(每3~第二节 未产卵的个体,在水温18~20℃、M、幼蟹5天蜕皮一次),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仅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