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意义: 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有利于克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相对性,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 ——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一)价值及其特性 2.价值的特点 (1)价值具有客观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 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主体的创造性鲜明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主体发挥客体潜在的价值; 发明、发现掌握客体的方式; 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于物和人两个方面。 从价值的客体满足人需要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物的有用性不断丰富和提高,价值对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和增多,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价值的主体即实际发现和利用客观事物有用性的人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4)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同一客体相对于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 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 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 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注意非理性因素作用 情感 意志 欲望 动机 信念 习惯 本能 灵感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必要性: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 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主体 客体 模写 选择 建构 创造 认识 实践 新的实践 指导 制约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制约作用:制约实践的范围和效率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误导和阻碍作用 (2)指导作用: 有助于制定科学实践方案; 有助于降低实践的成本或代价; 能够形成精神支柱与思想动力; 有助于评价实践结果和总结经验教训。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