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开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 伯牙绝弦2》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读老师制作的微课。
教师准备:制作微课,制作多媒体。
一、? 诗句铺垫,导入学习
1、老师带来了三句话,我读前半部分,你们接后半部分。出示: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
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
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有关知己、知心、知音的故事,板书题目。
3、读“弦”
4、一起准确地读准课题。
二、初读课文,练读节奏
1、这篇文章只有77个字,却内涵丰富,先放声读上一两次,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我们读文言文,光是读准字音还不够,也要读出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出示已经划分好的节奏。
4、听老师读读,好吗?
5、指名读。
6、齐读。
三、多层朗读,感悟知音
1、读了这么多次,肯定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2、能把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读成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
3、你们读了微课,让我们看看成为知音的伯牙与钟子期都是何许人?
出示图画,伴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4、看了资料以后,你不禁产生了什么疑问?
5、是啊,身份相去甚远,国家相去甚远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是什么让他们成为知音呢?让我们从文中去探寻探寻答案。自由读读,划一划相关语句。
(一)初悟知音
1、出示语句:
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1)、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了解?
(2)哪个字是擅长的意思?用善字扩词。
(3)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擅于的感觉。
(4)读着读着,你发现是什么让伯牙与子期成为知音的?
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看来千里知音一琴牵,相同的爱好是两人成为知音的基础。板书:好
(二)、读出赞叹,再悟知音
1、除了相同的爱好,还有什么促成两人成为知音呢?我们继续往下读,出示语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请你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找找句中的两个陌生字是谁?哉、兮
3、有谁能借助注释说说它们是什么意思?
古人感叹时的语气词是哉、兮,那么我们现代人呢?有哪些?
我们一般读感叹词的时候,会怎么读?是不是拉长,停顿一下啊,老师来读读第一处语气词,善哉—指名读峨峨兮,善哉,洋洋兮
谁能把这四处语气词连起来读读。
4、听着琴仙伯牙弹奏的琴声,你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善哉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怎么说?
5、是呀,好哇!妙极!这是由衷的赞叹,由衷的欣赏,(板书:赞)把这种赞叹、欣赏之情放进去读读。
6、让我们一起来赞叹赞叹伯牙的琴艺吧!
7、(指板书)现在,谁又能说说为什么他们能成为知音?
(三)、读出画面,三悟知音
1、那么钟子期到底听到了什么,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呢?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子期,用心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2、伯牙的琴声悠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泰山之巅,于是高山屹立在他的琴声中。
(播放“高山”)
3、善听的子期,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4、这段琴声,让我们看到了巍然屹立,让我们看到了高耸挺拔,文中哪个词是这段意思?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看看峨峨的高山吗?
5、好,伯牙将琴再鼓,于是,洋洋的流水徜徉于他的琴声中。(播放“流水”)
6、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什么?
7、这段琴声,让我们看到了广阔无边、浩瀚奔腾的江河,又是哪个简简单单的词表现了这丰富的意境呢?请你读读这一个句子,读好洋洋。
8、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止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想象,他还会志在哪里?
9、现在我们也来模仿钟子期夸一夸伯牙
出示图画:徐徐清风???? 佼佼明月??? 蒙蒙云雾
说话练习:善哉,(?????? ?)兮若(??????? )!
(四)观察拓展,深悟知音
1、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明月也罢,伯牙所念——(接读:钟子期必得之)
怪不得他们能成为一对声气相求的知音。
出示句子
2、板书:念
念是什么意思?跟前文哪一个字意思一样呢?板书:志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有什么声?
(描红心字底)
3、这是什么样的心声呢?这个问题很难领悟,老师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