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负起社会责任 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珠海理工学校参与抢救、保护、推广珠海“沙田民歌”体会分享 主讲人:梁柏健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背景 主要做法 成果分享 四 四 总结与反思 一、背景 1、广东珠三角一带,河网众多,美丽的水乡孕育了优美的沙田民歌。她源于民众的劳动口号,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流传。2、随着现代人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受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近几十年来,许多传统文化日渐没落。 3、保护本土传统文化,人人有责。 2006年11月,我校以申报广东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保护、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沙田民歌”的研究》为契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沙田民歌”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主要做法 我校在保护和传承“沙田民歌” 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双主体、四形态、两层面。 教师 学生 1、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升是一切的基础。 2、学校成立“沙田民歌”研究小组。 3、教师采风调研、分析研讨、创编歌曲、撰写论文、编著教材。 采风调研 分析研讨 汇报交流 课堂学习 社团活动 艺术比赛 1、双主体: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传承主体的基础,实现传播主体的迅速增长。 1、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更是文化传播的主体。 2、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社团活动、校园传唱、文艺比赛等等活动。 3、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教育受体为传承主体。 3、两层面:坚持学校和社会双层面紧密互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师生拍摄沙 田民歌微电影 师生为景区展演 学校:将民歌素材和沙田文化融入课程,打造旅游专业,为当地旅游景点输送人才;为旅游景点提供的文艺节目和文化题材,成为珠海旅游资源新亮点。 社会:旅游行业的发展促进学生就业,提供实训基地,带动了学校旅游和影视等专业的发展。 三、成果分享 1、汲取精华,大胆尝试,赋予水乡沙田民歌新活力。 研究小组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汲取原生态民歌的文化精华,大胆改编,改编后的歌曲更加轻快悦耳、雅俗共赏,更具活力。 我校教师新编曲目获奖情况表: 年份 曲目 奖项 2006 《沙田绿茫茫》 珠海市第二届民间歌手大赛 青年组优秀奖 2007 《请来珠海西岸游》 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 银奖 2007 《对花》 珠三角“咸水歌”歌会金奖 2008 《阿妹有顶篾帽》 第二届国际广东小曲王争霸赛珠海分赛区 第一名 2008 《真心阿妹世上难求》 首届珠中江民歌大赛一等奖 广东第三届咸水歌会金奖 2009 《心中那首感恩的歌》 “2009中国杯”共和国六十周年优秀歌曲大赛中金奖 2009 《歌仔唱出心里话》 中国第十届“祖国之春?民歌民间歌曲演创高端选”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 2、普及教唱,潜移默化,呈现校园文化育人新面貌。 编著并公开出版了教材《沙田民歌》,把沙田民歌搬进课堂,在全校教唱与播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课堂教学 编著教材 3、歌舞书画,多头并进,展现多元艺术教育新气象。 将沙田民歌与多种艺术元素巧妙结合,实现了学校文化教育的丰富多元。 沙田民歌 社团活动 醒狮社表演 茶艺社展示 年份 社团名称 奖项 2007 书法社 “省书法教育名校” 2008 书法社 ”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 2008 醒狮社 全省“钟村杯”醒狮武术大赛一等奖 2009 醒狮社 港珠澳醒狮大赛获一等奖 2009 醒狮社 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男子高中组醒狮一等奖 2013 武术社 第八届珠澳武术(套路)邀请赛获得4金 4、融入社会,推广宣传,学校成为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学校沙田民歌演唱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历年来有近两千人次参加社会演出多达百多场,将珠海沙田民歌和乡土文化推出了广东,推向了全国。 学校层面 年份 曲目 奖项 2012 《村里那棵老榕树》 (第三届)“2012中国音乐杯” 2012 《珍惜学习好时光》 “2012中国音乐杯”获省第二届金曲奖 2012 《有书不读枉少年》 “2012中国音乐杯”省第三届表演金奖 2013 《咸水歌传四方》 咸水歌会金奖 2013 《学生好唱咸水歌》 咸水歌会银奖 2013 舞蹈《归》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舞蹈优秀奖作品暨电视演唱大赛舞蹈类最高奖——“国家未来之星奖”; 我校学生参赛获奖情况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