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5、肠疾病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发布:2017-01-12约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克罗恩病(Crohn病) 本病是一种病原不清的胃肠道慢性“全层性炎症肉芽肿” 性疾病。 【考点必读】 1、病理所见 1)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 2)本病分期: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瘘管形成期。 3)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性。全壁性肠炎。 4)急性期,以肠壁水肿(以黏膜下层最明显)、炎症为主; 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外形呈管状。 5)黏膜面典型病变有:溃疡、卵石状结节、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瘘管、脓肿。 溃疡早期呈鹅口疮样,随后增大形成“纵行溃疡”和“裂隙溃疡” 有时可见散在的炎性息肉,黏膜隆起呈铺路石状。 2、临床表现 (1)起病隐匿、病程慢性 (2)消化系统表现 1)三大症状——腹痛、腹泻、消瘦 腹痛,最常见。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餐后加重,排便/气缓解 腹泻,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便为糊状物脓血 2)腹部包块——20%出现右下腹或脐周腹部包块。粘连所致,提示内瘘形成。 3)瘘管形成——特异临床表现。内瘘——向其他器官瘘;外瘘——与体外相通。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可为本病的首发表现。如肛周瘘管、脓肿形成、肛裂等。 (3)全身表现 1)发热 间歇性低热或中等度热。 2)营养不良 慢性失血、低清蛋白血症。 (4)肠外表现——口腔内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杵状指、眼病(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 3、临床分型 分型依据 分型 疾病行为 狭窄型、穿透型、炎症型 病变部位 小肠型、结肠型、回结肠型 严重程度 轻型、中型、重型 3、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腹腔脓肿、肠穿孔、出血、癌变。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 贫血(与病情平行),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沉快, 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高(活动期或感染),便隐血(+) (2)影像 小肠----胃肠钡餐造影 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性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 结肠----钡剂灌肠 多发性狭窄或肠壁僵硬 (3)结肠镜 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病变呈节段性。 ●钡剂造影与结肠镜互补应用; ●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4)活组织 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5、治疗 (1)一般治疗—— 高营养低渣饮食,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必要时胃肠外营养。 (2)药物治疗—— 1)活动期 ①氨基水杨酸制剂 轻度---柳氮磺吡啶、中度---美沙拉嗪 ②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中、重度,病情活动最有效 ③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者---硫唑嘌呤 ④抗菌药物 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甲硝唑。 ⑤生物制剂 英夫利昔。近年逐步推广应用。 2)缓解期 有效药物是症状缓解后,继续维持缓解治疗用药时间可至3年以上。 (3)手术治疗—— 1)紧急手术指证:梗阻、并发中毒性巨结肠、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严重肠出血。 2)择期手术指证:内科治疗无效、合并瘘管、疑有癌变者。 二、溃疡性结肠炎(UC) 原因不清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发病因素主要与免疫和遗传有关。 【考点必读】 1、病理所见 1)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非节段性)分布。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累及全结肠甚至达回肠末端(又称“倒灌性回肠炎”),多在直肠、乙状结肠。 2)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淋巴、浆、单核细胞浸润为疾病病变,肠腺隐窝底部集聚大量中性粒细胞,形成隐窝脓肿。如隐窝脓肿融合,出现广泛、浅小不规则的溃疡。因病变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所以较少发生穿孔。暴发型或重症可出现急性穿孔。 3)慢性期,形成息肉、瘢痕;结肠变形短缩,肠腔狭窄。少数癌变。 2、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1)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为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2)腹痛:规律为——腹痛---便意---便后缓解 3)体征 左下腹部压痛。如果出现腹膜刺激征,应警惕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 (2)全身表现—— 低度至中度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 (3)肠外表现——关节炎、结节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 3、临床分型 (1)根据病程经过分型 1)初发型(慢性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