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一)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一)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如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3.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解析:1.D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①是西气东输线路,西气东输是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和广东,没有经过我国的第一级阶梯,A错。穿过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四个自然带,B错。目标市场是上海和广东,C错。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D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②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受地势影响水可自流,A错。中线工程水质较好,B错。中线工程建设要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C正确。中线工程对海河防洪没有影响,D错。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③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电能是清洁能源,可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A正确。对出口加工工业、外来务工人员、电子工业升级没有影响,B、C、D错。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 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6.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解析:4.B 5.D 6.D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第5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5°左右,线路长度500 km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第6题,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
(2018·日照一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据此完成7~9题。
7.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
A.劳动力成本 B.能源资源
C.环境承载力 D.市场需求
8.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是( )
①加速工厂向中西部转移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 ④减缓企业用工荒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关于制造业“西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
B.增加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
解析:7.A 8.B 9.D 第7题,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A正确。东部地区本来就没有能源资源优势,B错误。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量仍然比较大,C、D错误。第8题,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数量,减缓企业用工荒,B正确;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解决工厂用工问题,减缓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A、C、D错误。第9题,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利于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A错误;东部地区工厂减少,排放污染物减少,环境压力减小,B错误;“西进运动”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C错误;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D正确。
(2018·太原一模)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10~11题。
10.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