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上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

发布:2017-03-10约6.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9、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型:新授 自学案: 一、比一比,再组词   卖(  ) 摊(  ) 怒(  ) 扭(  ) 泰(  )   买(  ) 滩(  ) 努(  ) 纽(  ) 秦(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三、比较每组两个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继而 继续   (1)他先是一愣,( )眼睛一亮......   (2)“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 )看书吧。”    阻止 阻挠   (1)“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 )我父亲。   (2)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 )。    强制 控制   (1)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修筑权,想进一步( )我国北部。   (2)在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 )自己不去书摊。 导学案: 导学设计过程 导学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4.用幻灯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5.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生词。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看幻灯片,听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学生跟读课文。 五、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出示幻灯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五、 练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 1.思考: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2.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太长,先弄清中心、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文章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抓重点词“忐忑不安”,引读课文。 1、板书:忐忑不安。读,今天我们抓住这个重点词语来读懂24课--穷人。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9-11节。 ①、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哪些事情? 他会怎么说?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生边说师边贴纸条) ②、你能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③、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一生到黑板上排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他会说什么呢? 3、理解--忐忑不安。 4、练读9-11节,同学们读桑娜想的话,老师读其他的。 5、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桑娜第二次沉思的内容,(板书:沉思2)接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