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文献的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文献的综述
摘 要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前沿课题,为从根本上理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有必要对其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做一梳理。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及性质界定、形成机制、自由化方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关文献进行了逐一梳理与分析,试图建立起一个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双重性质,形成机制,贸易自由化
随着多边贸易体制对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持续成功削减,进口国转向其他新型非关税壁垒作为替代品以维持一定的贸易限制水平,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名义上的合理性与形式上的合法性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非关税壁垒之一。
回顾重商主义以来的国际贸易保护理论,既有形成贸易保护主流的幼稚产业论、战后现代贸易保护理论的凯恩斯重商主义,当代贸易保护的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论,也有其他非主流的贸易保护理论。如普林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公平贸易论,管理贸易论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论,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关税壁垒,一种是非关税壁垒。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有的贸易保护理论并没有专门论述。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念界定
经济学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以至于Hillman(1991)认为概念界定的混乱是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影响的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学者从政策工具属性界定或形式归类的方式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R.Baldwin在1970年发表的《国际贸易的非关税扭曲》中认为,“技术与管理法规,通常与健康、安全或其他一些重要的公共利益有关,经常成为不必要的贸易障碍。”但Baldwin仅是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做了简单描述。Hillman(1991)最早以英国的疯牛病引致的英法贸易冲突为例,提到“国家发现除传统的关税以外的贸易保护工具来限制国际贸易中农产品的流动,这些工具被称为技术壁垒”,指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其形式表现为检疫与卫生法规。Sykes(1995)明确指出,“管理国内市场产品销售的不同标准与法规是非关税障碍的可能来源,用时髦的提法,就是可能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Deardorff??Stern(1997)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健康、卫生以及品质标准、安全与工业标准、有关包装和标签的规定以及广告与传媒推广规章等。Thornsbury(1998)认为,非关税壁垒形式包括贸易限制法规、或然性保护措施(反补贴与反倾销)、数量限制、国内税收以及管理壁垒等,其中贸易限制法规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采购、国内成分法规与外国直接投资法规等。
也有学者从政策执行的意图与目的角度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OECD(1997)将食品安全措施、环境贸易措施与质量标准等技术壁垒归类为具有社会法规特征的贸易措施,通过限制不符合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来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目标。Roberts??DeRemer(1997)、Hillman(1991)与Thilmany??Barrett(1997)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国为了健康、安全、质量和环境目标所实施的进口标准和法规。Hooker??Caswell(1999)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与农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进口法规,其目的在于提供和产品特征相关的信息,由此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还有学者则从性质界定角度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Roberts,Josling??Orden(1999)用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管理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各种法规和标准,它们的表面目的是纠正由进口产品的生产、分销和消费的外部性产生的市场非效率。”该定义强调外部性,认为单纯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纠正外部性导致的市场非效率,必须借助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该定义中使用“表面目的”一词,表明他们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上是以纠正市场非效率为名进行故意的贸易限制。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双重性界定
上述概念界定方式都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贸易限制法规,但并没有对其贸易限制作用的合理性做进一步的区分。Thornsbury(1998)首次将这种贸易限制作用区分为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和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性。
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人类和动植物安全和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等正当理由而存在的,旨在纠正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失灵,当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足以防止或克服由进口品可能携带的疾病或虫害导致的外部性,如生产成本增加或本国产量减少;或者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信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不对称地分布,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太高因而不可行;或者市场无法提供最优数量的环境资源,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