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版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4.文言文阅读共46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6.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福建2014·2A] 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解析】原文中此句之前的半句是“闽中法令严核”,由此可推知“绳”作“捆绑”之意是错的,而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即能推断出其意应为“约束,制裁”。 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7.课文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含义,其基础其实源于考生对教材课文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考生可通过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对照确定实词的含义。当然这要求考生一定要立足课本,熟悉所学课文。 例[天津2016·8C] 除知台州 除:罢免 【解析】联系《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一句可推断,“除”应解释为“任命”“授职”,而不是“罢免”。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1.代入筛选法 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安徽2015·5D] 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首先将“所”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①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②常与“为”搭配,表示被动。然后将以上义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会确定两个语句中的“所”分别解释为:放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与“为”搭配,表示被动。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2.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浙江2015·17D]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前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句的“何厌之有”很明显是宾语前置句,“之”在此处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3.结构分析法 (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可从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解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4.语境推断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语境来推断。 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推断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了解整句话的大意。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即郑国对晋国无礼,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侯、秦伯共同出兵围困郑国。由此可知,这里的“以”为连词,表示原因。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5.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和意义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解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判断出“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6.句例比对法 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文言文或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顺利解题。 例[安徽2014·5B] 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前一句中的“以”,可以根据《岳阳楼记》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推知其为连词,表示目的;后一句出自课文《六国论》,“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示结果。 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 理清文章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的通读,明确基本信息。 2.查找,就是要审清题干,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 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的,而所列选项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作答时要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选项信息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 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