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分析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是一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普惠性政策。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县份来说,因其财力所限,其普惠性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因此,“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应针对实际予以完善。现结合临朐县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
一、 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临朐县是全国财政困难县,全县总人口86万,2008年财政总收入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财政支出8.6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1亿元。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7万人。“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实施以后,对于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为“四个基本”:
一是义务教育投入有了基本保障。“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是在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对各级政府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提出了“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的目标,为义务教育投入作出了质与量的界定,亦成为县级政府必须遵循的办学原则。2006年以来,各地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从潍坊市来看,90%的县(市区)教育经费支出增幅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就临朐县而言,2008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比2006年增长76.9%,比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47.3个百分点,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5.5%,比2002年提高30个百分点。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以最大限度的财政投入,优先保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二是教师工资得到基本保证。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最大的成效之一是教师工资发放得到了保证。自2002年6月开始,临朐县将全县农村教师的工资全部上调到县统一发放,有效解决了乡镇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2007年4月,统一了乡镇教师工资标准。同时,随着上级转移支付的资金支持和地方经济发展,教师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先后5次为教师增加工资,2008年全县教师人均月工资达到2003元,增加530元,增长36%,高于公务员工资增幅和平均水平,且能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三是办学条件得到基本改善。“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有利于县级政府统筹安排县域内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支出,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2003―2008年间,临朐县共筹集资金1.8亿元,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8.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6.6万平方米,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一通二热三改”工程,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开通接送学生车辆61辆,所有农村学生都在学校喝上了热水、吃上了热饭,生活条件、学习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是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发展。“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使县域内中小学结构布局规划调整、师资调配成为可能,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发展。近年来,临朐县按照“统筹规划、适当集中、合理布局、规模适中”和“先小学后初中”的原则,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了科学规划。小学由2002年的311所调整到目前的174所,初中由45处调整到32所。2007年以来,全县共新考录教师556名,优先补充农村学校460人,使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同步发展,整体水平相近。
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在像临朐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依然难以彻底解决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与财政支出短缺的矛盾,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表现为“四难”:
一是学校发展所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为尽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各省相继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教学仪器更新等一系列工程。实施这些工程需要地方配套相应资金,但像临朐这样的县,仅人员工资和民生政策支出就占当年地方支出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吃财政饭”,各类专项资金的地方配套财政资金难以足额拨付到位。
二是公用经费不足,部分学校运转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2008年,临朐县义务教育杂费及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年生均295元,初中340元,分别比上年度提高55元和105元。但因公用经费按人头划拨,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可以维持,规模较小的学校教育成本相对较高,正常运转比较困难。临朐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受交通、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