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40学时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40学时)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要求] 1.了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内容] 1.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包括四个方面: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丰富的临床实践)。 2.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内容,是中医学认识和研究人体生理、病理机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形成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对立: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个方面,彼此之间是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 (二) 阴阳互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三) 阴阳消长:阴阳在运动中互为消长,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四) 阴阳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二)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三) 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二) 五行生克。 1.相生相克(生克制化是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正常现象),相生相克的含义及次序。 2.相乘相侮(是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反常现象)。 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 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人体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脏 腑 [要求] 1.了解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2.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体、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3.掌握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以佐证生理。 4.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容] 概 说 1.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2.脏象的含义及脏象学说的形成。 3.脏象学说的特点。 (1)功能为主。 (2)以五脏为中心。 一、五脏 (一)心 1.主血(包括心主本脏之血和全身之血) 2.藏神。 (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合脉,其华在面。 6.开窍于舌。 附:心包 (二)肺 1.主气。 (1)主呼吸之气。 (2)主一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 3.通调水道。 4.在志为忧。 5.在液为涕。 6.外合皮,其华在毛。 7.开窍于鼻。 (三)脾 1.主运化。 (1)化水谷精微。 (2)运化水湿。 2.主统血。 3.主升(包括升清阳之气、水谷之气、脏腑之气)。 4.在志为思。 5.在液为涎。 6.主肌肉、四肢。 7.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四)肝 1.主藏血(藏血;调节血量)。 2.主疏泄:舒畅气机,表现在调节情志和促进消化方面。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主筋,其华在爪。 6.开窍于目(五轮)。 (五)肾 1.藏精、生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 2.主水。 3.主纳气。 4.在志为恐。 5.在液为唾。 6.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7.开窍于耳及二阴。 附:命门 二 六 腑 (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 (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 (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传导糟粕。 (五)膀胱:贮尿、排尿。 (六)三焦:气与水液的通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 奇恒之腑 (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思维活动。 (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 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