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正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3.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pH值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经常保持的相对恒定状态。
4. 绝对不应期: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的某一段时间内,(在这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能使之再兴奋。
5. 主动转运: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电位差的转运方式叫做主动转运。
6.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7.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产生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一个中介机制或过程。
8. 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9.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0.血沉:指单位时间内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11.贫血:红细胞数量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12.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这一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
1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4.期前收缩:人工刺激或病理性额外刺激引起的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产生的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是临床上心律失常的生理学基础与之一。
15.微循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16.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7.吸收:指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18. 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
19. 蒸发散热:指通过蒸发水分而带去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它分为显汗和不显汗两种。
20.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21.渗透性滤尿:指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引起尿液增多的现象。
22.管——球反馈:指肾小管液流量的变化通过致密斑反馈至肾小球而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23.近点:晶状体作最大调节时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
24.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5.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最易感受且阈值最低的那种形式的刺激。
26.传入侧枝性抑制:一根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它的冲动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经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这种抑制叫做传入侧枝性抑制。
2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28.第二信使:将信息从细胞膜传到细胞内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物质,称为第二信使。
29.应激反应:指机体遇到有害刺激时,如感染,疼痛,创伤,失血,寒冷,饥饿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急剧增加,使机体防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增强的现象。
30.月经周期: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形成月经的周期性过程,称为月经周期。
二、简答题:
1.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此外,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
2.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常用的等渗参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因为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
3.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外部表现: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依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改?变区分为:1等张收缩,2,等长收缩;(二)依肌肉受到的刺激频率不同而分为:1单收缩,2强直收缩。
4.何谓Starling机制?Starling机制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英国生理学家Starling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室收缩力也增强。他称之为“心的定律”,即Starling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