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管理课件第十章激励.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激励
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按时计酬的职工每天一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足以保住饭碗。
但是如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会发挥到80%-90%,这之间的差额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效果是可观的。这就依靠有效的激励!
第一节 人性的理论
1 经济人假设
2 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4 复杂人假设
1 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假设
多数人十分懒惰,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责任,心甘情愿受别人指导
多数人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努力工作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设想;另一类人能够自己鼓励自己,克制感情冲动,这些人应担当管理的责任。
荀子的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2 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
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并且通过与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认同感
工业革命与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意义,因此只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
员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视
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要的程度而改变
孟子的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怨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兴奶逡病!
3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设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
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出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以达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最大报酬
梁启超的尽性主义
尽性主义,是要把各人的天赋良能发挥到十分圆满。
4 复杂人(complex man)假设
上述三种假设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适用于一切人,因为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随着各种变化而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改变。
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个人的统一管理方式。主管人员应根据具体人的不同,灵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也是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
告子的性无善恶论
“性无善无不善也。”
“性如湍水也,决诸东方则西流,决诸西方则东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第二节 激励原则及过程
2.激励的原则
(1)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关键。目标设置既要体现组织目标,又要体现个人需求。使组织目标中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
案例 :小小数字的激励作用
有一家炼钢厂分厂的工人总是完不成定额。该厂经理不管用好言好语鼓励工人,还是想方设法劝告他们,甚至骂他们,用开除威胁他们,都没有效果。似乎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总厂厂长斯切魏伯来了,他在白班快要放工的时候问工人:“你们今天白班炼了几炉?”“6炉。”工人回答到。斯切魏伯二话没说,拿起粉笔在地板上写了一个“6”字,就离开了。夜班工人来了,看见地板上有个“6”字,就问白班的工人是什么意思。“今天斯切魏伯来这里,他问我们今天炼了几炉,我们告诉他6炉,于是他用粉笔写了个‘6’字。”
第二天早晨,斯切魏伯再次来到厂里,夜班工人把“6”字擦掉了,写了个“7”字。白班工人看见夜班工人在地板上写了个大大的“7”字,他们想赶过夜班工人,就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到了交班的时候,他们竟写了“10”字。
就这样,一班胜过一班。在极短的时间里,这个原来生产落后的炼钢厂比任何一个分厂的生产都要好!
一个小小的数字,具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能够将潜能轻而易举地激发出来!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原则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层次较低,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有限。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应把重心逐渐转移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的精神激励上去。提倡精神激励为主。
(3)外激励与内激励结合原则
外激励:指工资、奖金、福利、人际关系等工作环境方面的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