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广播电视监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近几年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技术应用的提高,各地市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到现在,内容已经十分丰富。随着数字广播电视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传输方式也日渐多样化,目前已经呈现出网络联通、卫星覆盖、无线广播、有线入户并存的局面,数字和模拟并存、开放和加密互补、全国连接贯通的传输网络,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任务也随之迅速增加,这就对监测工作提出了飞跃式的要求。原有的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网,多是采用工控机加采集卡做为监测前端,不同监测任务自成系统,资源无法共享,如河南省。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原系统工控机老化、故障率、误报率明显提高,且无法进行系统升级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为确保安全监测、准确监测,组建成为一个数据准确、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反应快捷以及功能齐全的能可靠运行的数字广播电视监测体系,已成为我国省监测任务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电视节目及广播的播出安全性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组建省级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监管平台,完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技术质量水平自我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电视播出效果和质量的相关信息,检查覆盖状况,实时监测不同的播放系统根据不同的技术参数进而播放的具体状况;与此同时,借助相关工具对空中的网络频道以及电波的秩序进行监测,就可以为信号的有效覆盖面积的扩大提供条件,对有效地改善播出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1.2选题意义在数字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内,必须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对于数字广播电视的监测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以监测节目信息、统计异态情况、及时反馈播出信息、保证播出质量、确保收听收看效果等工作要求为前提,扩充数字电视信号监测功能,建立健全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体系,为能够真实确切地反馈电视播出质量和效果的信息和频谱状况,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任务。1.2我国广播电视监测事业发展历程1952年元月,我国第一座大型广播监测台在上海兴建,并于1955年正式投入使用。该广播监测台是通过中国、波兰、匈牙利、芬兰、蒙古、原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越南等二十个成员国家组建的国际广播组织的共同决议的为建设第三区收测站而选址建设的。建设的同时,国际广播组织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设备资助,特别是原苏联在建设过程中提供了精准的测量设计仪器,并派专家进行技术维护和援助。1955年10月9日,即该年的第三季度,收测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央广播事业局因此将该收测站命名533台。553台是中国首座完全独立自主运行的广播监测台,全面监测中央发射的各种频率的数字电视播出效果和质量。到了1956年,我国的第二座独立大型广播监测台在北京开始设计建造,一年之后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和533台类似,因为是在1957年的第三个季度开始使用,所以称其为573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再六个国家先后建设了检测站,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质量和效果,后来又改成了定期流动检测。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又在海口、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建立了广播电视监测站。到1994年年末,成立了广播电影电视部广播电视监测中心。自此之后,监测已经从播出单位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局级的事业单位,并且直接归广电总局的管理和领导,这更加突出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使得广播电视监测在政府监管以及保证播出的安全和质量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1989年,首次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部署和制定了我国信号覆盖区域的广播电视监测具体计划和发展方向。此后,地方性的监测体系也大大加强,截至1995年,我国已经有二十四个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建立了数字广播电视监测台,全国监测台数量总计超过80个。在1995年,2001年,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议二、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该会议讨论并制定了未来5年监测工作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推进了监测工作的进行。尤其是2001年的全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会议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和地方性的新闻出版广电局对于数字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发展到现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在其监测中心设立了一大批全自动无人值班全天不间断的远程监控站点以及大型的数据处理中心系统,构成了规模大、全面性的监测网络,全方位地监控卫星广播、有线和无线广播电视播放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各个省市都在建立或已经建成了监测网络,监测工作在全国得到的全面加强和发展是空前的、史无前例的。回顾我国对于数字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的发展史,1987年之前,我国主要对短波广播进行监测;1987年起,我国的主要监测对象为调频广播和地面电视;1995年起,监测对象转为卫星广播电视;2002年,开始了对有限电视的监测工作以及对质量投诉的处理工作;2003年,正式开始了有线数字电视检测和入网测评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