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ppt

发布:2019-08-17约5.33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向《黄帝内经》 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梁广敏 2013年4月 养生是什么?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养生就是养成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 精神。 养生的目的是:健康——快乐——智慧 结合《黄帝内经》养生 养生实际上就是要顺应规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的。第一,饮食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乱搞的。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第四,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讲神,讲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 饮食、起居、劳作和精神,这四个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说,养生说到底就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能做到,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生要循道而行 ▲ 上古之人的生命为什么能够达到百岁?这是黄帝的问题。解释这一问题,岐伯给出了六个理由:第一是知道,第二是法于阴阳,第三是和于术数,第四是食饮有节,第五是起居有常,第六是不妄作劳。请看,养生的第一要务不是求神,不是拜佛,不是吃补品,而是在于知道。 这出自《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养生在于知道,这是《黄帝内经》在开篇第一篇中所讲的养生哲理。 统领《黄帝内经》的一句纲领性的话:“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生活坏习惯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译文: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你有这些坏习惯吗?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一) ▲ 现代人造成疾病的三大因素分别是:情志不绪、暴饮暴食且食速过快、缺乏运动。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长江必有其源。其实,疾病也有根源的。那根源就是你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如你平时经常生气,没有好好吃饭,没有好好睡觉,没有适量的运动等等。如果生病先不要急着寻求医药的帮助,而是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首先戒掉坏习惯才行。关键是反思并找出自己形成疾病的生活坏习惯。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二) ▲ 养生更好比零存整取的储蓄理财,因为坏习惯会“积劳成疾”, 好习惯会“积精累气”。 ▲ 个人是自己健康的大股东,绝对控股,有绝对的话事权。  ▲ 养生更好比零存整取的储蓄理财,因为坏习惯会“积劳成疾”, 好习惯会“积精累气”。  ▲ 佛教有因果之说,其实与中华文化之根——《周易》中的两句名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不会不收获健康。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四)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摘自《黄帝内经 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 ▲  治病和养生的关键都是“釜底抽薪”,并不是“抑汤扬沸” 。 ▲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 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死性不改坏习惯的人。因为医生最多只能治其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