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
师 建 仙
工作单位:五山中心小学
2012年12月14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实验教学
【摘要】科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上好实验课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上好实验课,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好实验操作,观察、研究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 实验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实验学科,上好实验课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上好实验课,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好实验操作,观察、研究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发展教学结构,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要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获得成功,必须研究实验课堂教学结构,下面对实验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教给学生常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身心特点等原因,对许多实验仪器及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不清楚,若不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使用方法,小学生在使用仪器和材料实验时,既影响课堂质效,又容易出错,弄不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课堂教学事故。像酒精灯、试管等这类实验仪器的使用。特别是对于酒精灯的使用,一定要强调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点火的方法以及点火时一定要要求用火柴而不能用打火机,因为如果用打火机有可能就会引起酒精灯爆炸。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在小学生遇到新的仪器或工具是,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至于是教师讲解、示范,还是让学生实验中探索,或是实验后引导学生归纳,这要根据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具体特性而定。
二、教师科学实验示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尤其是刚接触科学课程不久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或是教师单独示范、或是师生合作示范),能有效给学生作出垂范,有助于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
例如,我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在介绍了实验仪器以及使用方法以后,我作了食盐的投放以及搅拌的方法的演示,到后面的过滤的操作方法的演示。因为本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实验仪器及进行实验操作。因此,老师按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演示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学生分组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又提出了“科用累能”,即从事各种不同活动、各种不同职业积累各种不同能力。那么作为小学生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当然也必须在小学生不断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
例如,我在上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中,在做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能否溶解在水中的实验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很容易就发现胶水和洗发液进入到水中是沉入杯底,并蜷缩成一团,缓慢扩散;而醋和酒精则直接与水结合,快速扩散;它们都能够溶解在水中。食用油则漂浮在水中,不扩散,因此可知不能溶解于水。
四、注重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必要补充。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更要培养他们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造之能力。因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如实作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