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甲等中医院二甲外科准备资料_图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科
二级资料
2015—2017年
中医院外科二级评审材料——3.3.1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外科优势病种
1、筋瘤(大隐静脉曲张)
2、肺癌
3、肛瘘
2015年中医院外科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而甚者结若蚯蚓。”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一、病因病机:
1.劳倦伤气型: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2. 寒湿凝筋型: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3. 外伤瘀滞型: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所引起。
二、诊断: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以左侧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1.临床表现: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
2.传统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可了解瓣膜功能;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以了解深静脉通畅与否。3.器械检查:彩色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检查。
中医医院二级评审材料——3.3.1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2015
中医诊断:筋瘤
西医诊断:大隐静脉曲张
专家临床上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六级,不同等级的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如下:
1级:有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踝部潮红
2级:感觉略有胀痛,以久站、长时间行走明显,局部有静脉曲张,多普勒示血管直径0.3-0.6cm
3级:症状体征明显,下肢有水肿,静脉曲张成团,
4级: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和皮肤硬化等
5级: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进一步加重和正发作的溃疡
一、鉴别诊断:
1.原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重垂不适,足靴区色素沉着。具有与大隐静脉相同的症状,但是症状相对较重而已。检查方法有静脉造影及静脉测压可明确之。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浅静脉曲张是代偿性表现,发生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交通试验阳性,静脉造影可见深静脉闭塞,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可鉴别之。
3.动静脉瘘:一般患肢比对侧肢体长,皮温高,局部可触及震颤或搏动,听诊局部可闻及杂音。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彩超可鉴别之。
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①症状轻微者;②妊娠期发病,鉴于分娩后症状有可能消失;③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疗法:
(1)患肢穿医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借助远侧高而近侧低的压力
差,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此外,还应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抬高患肢中医
2.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
诊断明确且无禁忌证者都应积极手术。并发湿疹、溃疡及并发浅静脉炎者应暂对症处理(应用中药、抗生素及活血药物,局部热敷、创面处理等)。
具体术前准备:
①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盆腹腔肿瘤、下肢其他疾病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手术指征和预后。
②实验室检查:血分析、尿分析、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等(其中血液粘稠度高或D—二聚体升高需抗凝治疗)。
③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为必查项目,以了解心肺功能;老年病人需行头部CT检查;所有病人需行双下肢彩超检查,以排除深静脉血栓。
④确定手术日期,术前禁食水,术区备皮,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
⑤术后根据具体病情,应用抗生素及活血药物。D—二聚体升高者继续应用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钙针2500单位约5—7天。
⑥根据病人术后情况,应用活血复原中药。
治法:益气补血,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 红花 牡丹皮 当归 黄芪 川芎 熟地 牛膝 水蛭 三七 白术 麦芽 茯苓 甘草 党参
三、预防与调护:
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娩后,应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患筋瘤者经常用弹力护套或绷带外裹,防止外伤;并发湿疮者,积极治疗,避免搔抓感染。
四、疗效判定:
评价标准:
治愈:用手术后症状,体征消失,局部皮肤变性(溃疡,湿疹)消失,下床活动自如。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局部皮肤变性好转,各项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等无变化,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溃疡加重等。
参考文献:
《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外科正宗》(陈功实著,明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