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教学资料》diqizhanggutiganzaoguokai.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M:干燥后物料比热,[kJ/kg湿料?℃]; cw:水的比热, [kJ/kg水?℃]。 (2)空气带入的焓值 [kJ/kg水] (3)干燥器补充加入的热量 [kJ/kg水] 2. 输出量 (1)干物料带出焓值: (2)废气带出焓值: (3)热损失: Σ输入=Σ输出 物料升温所需热量 所需外加总热量 q: 7.4.3 干燥系统的热效率 一、热效率 定义: 二、影响热效率的因素 1. 因此,t2 不能过低,一般规定 t2 比进入干燥器时空气的湿球温度 tw 高20 ~ 50℃。 2. 3. 回收废气中热量; 4. 加强管道保温,减少热损失。 7.4.4 干燥器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 一、等焓干燥过程(绝热干燥过程或理想干燥过程) —— 空气在进、出干燥器的焓值不变。 过程分析: 令: 则有: :外界补充的热量及湿物料中被汽化水分 带入的热量; :热损失及湿物料进出干燥器热量之差。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空气绝热增湿过程中,空 气失去的显热与汽化水分带来的潜热相等,空气的温 度和湿度虽随过程的进行而变化,但其焓值不变。 ras :tas温度下水的汽化潜热,kJ/kg水; Has:空气的绝热饱和湿度,kg水/kg干气; cH :湿空气的比热, kJ.kg-1干气℃-1 湿球温度 tw 与绝热饱和温度 tas 的关系: tw :大量空气与少量水接触,空气的 t、H 不变; tas :大量水与一定量空气接触,空气降温、增湿。 tw :传热与传质速率均衡的结果,属于动平衡; tas :由热量衡算与物料衡算导出,属于静平衡。 tw 与 tas 数值上的差异取决于α/kH 与cH两者之间的差别。 当空气为不饱和状态:t ? tw (tas) ? td; 当空气为饱和状态: t = tw (tas) = td。 ? 空气~水体系, , ? 空气~甲苯体系, ? ,tw ? tas 7.2.2 空气的湿度图及其应用 一、湿度图 五条线: 1. 等 H 线; 2. 等 I 线; 3. 等 t 线; 4. 等 ? 线; 5. 水蒸气分压线。 二、湿度图的应用 1. 利用湿度图查取湿空气的物性 2. 湿空气状态点的确定 【例7-2】 在总压101.3kPa时,已知70°C, 相对湿度20%,求湿度H、焓值I、绝热饱和温度tas亦湿球温度tW 、空气中水分压p、露点温度td。 查图可得焓值I=180, 绝对湿度H=0.04 绝热饱和温度tas=40 °C, 空气中水分压p=6kPa 露点温度td=35°C 注意,总压为一大气压,偏离不大时可直接用 湿空气焓-湿图的使用 【例7-3】在总压为101.3kPa下,空气的温度为20℃,湿度为0.01 kg水/kg干气。试求: 1. ?、td 、 tw; 2. 总压P与湿度H不变,将空气温度提高至50℃时的? ; 3. 温度t与湿度H不变,将空气总压提高至120kPa 时的? ; 4. 若总压提高至300kPa,温度仍为20℃,每100m3原来的湿空气所冷凝出来的水分量? 理解为将100m3101.3kPa湿空气压缩到300kPa 湿球温度下的 结论: 因此,提高湿空气温度 t,不仅提高了湿空气的焓值,使其作为载热体外,也降低了相对湿度使其作为载湿体。 7.3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 7.3.1 物料中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7.3.2 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 7.3.1 物料中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两种表示方法: 一、湿基含水量 w [kg水/kg湿物料] 二、干基含水量 X [kg水/kg干物料] 三、两者关系 一、物料与水分结合方式 附着水分:湿物料的粗糙外表面附着的水分。 毛细管水分:多孔性物料的孔隙中所含的水分。 溶胀水分:是物料组成的一部分,可透入物料细胞 壁内,使物料的体积为之增大。 二、平衡水分与自由水分 1. 平衡水分(X*) —— 不能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 7.3.2 水分在气-固两相间的平衡 2. 自由水分(X-X*) —— 可用干燥方法除去的水分。 X* = f(物料种类、空气性质) 三、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 结合水分 —— 水与物料有结合力,pw ps。 吸水性弱的 小 2. 非结合水分 —— 水与物料无结合力, pw= ps。 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只与物料的性质有关,而与空气的状态无关,这是与平衡水分的主要区别。 平衡水分一定是结合水分。 【例7-4】在常压25℃下,水分在ZnO与空气间的平衡关系为: 相对湿度 ? =100%,平衡含水量X*=0.02 kg水/kg干料 相对湿度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