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doc

发布:2018-01-27约4.5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 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大坪医院脊柱外科 重庆 (40004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围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我科2015年1月-2016年2月中的100例患者行椎体成形术,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及术前指导、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的指导。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疼痛未缓解行二次椎体成形手术,其余术后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后均缓解疼痛及下床活动,无双下肢神经根症状,无骨水泥外漏及发热等并发症。术后3天出院。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压缩骨折和重度骨质疏松的有效方式,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还可以增加椎体的高度和强度,使脊柱的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细心的术前准备及心理沟通,做好术后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反症,减轻患者痛苦及卧床时间,做好围手术期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椎体成形, 压缩性骨折,护理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经皮穿刺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到病变椎体达到增强椎体强度的目的,从而消除或减轻腰部疼痛,达到预防再骨折的发生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脊椎外科微创新技术。该技术通过球囊扩张,在椎体内形成一空腔,使患者能在低压力下注入黏稠度较高的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纠正病椎的后凸畸形,即刻稳定病椎,有效解决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脊柱转移瘤、多发性脊柱骨髓瘤等椎体病变所致的剧烈疼痛。该方法手术时间短及安全,是一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愈合快,适用于重度骨质疏松,及新鲜的椎体骨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2015年1月-2016年2月中的10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75例;年龄50岁~99岁,平均74.5岁;住院天数2-5天,平均3.5天;诊断病理性骨折10例,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90例;术前主要症状为胸腰部疼痛,舒适与床上活动明显受影响,有活动后症状加重或跌倒后再次骨折的可能。 1.2结果 椎体成形术适用广泛患者较传统手术方式,止痛起效时间也较传统短。术后有3例出现疼痛未缓解行二次椎体成形手术,其余术后疼痛明显缓解,下床活动无跌倒发生,无并发症发生。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及家属对手术缺乏了解,加之病人年龄大,患者疼痛症状重,对手术治疗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紧张、焦虑等,应向患者讲解疾病形成的原因及手术治疗的目的,采用现身说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 2.2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2]。患者主要以腰背部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疼痛不适,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合理使用止痛药;并及时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协助患者翻身,动作轻柔,减轻疼痛。 2.3 体位的护理 术前患者因疼痛多卧床拒绝翻身,采取舒适合理的体位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佩带腰围,减少腰部活动;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尽量左右侧卧位,平卧时可以用软枕垫平悬空的背部,减少脊柱受压面。卧位时可以消除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 2.4 住院环境舒适 创造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的住院环境,定时开窗通风,2次/日,每次15-30分钟,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为35~36℃比较适宜,湿度为50~60%)。保持床单整洁、干净、舒适,护士热情及时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的环境、病区设施,消除患者的陌生紧张感。对患者实施详细入院评估,为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收集可靠地资料。 2.5安全护理 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方面[3]。入院后做好健康指导,有跌倒风险的在腕带和床旁做好标识,并列入交班;避免地面潮湿,保持房间明亮,拉起两侧床栏。初次下床前先将床头抬高,不感头晕为宜,再在床上坐起,双下肢着地,无不适后再在床旁活动,避免体位性低血压,下床时有医护人员陪伴在旁,预防跌倒。每次下床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宜,逐渐增加活动的量和时间;如活动时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卧床休息。 2.6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1日进行皮肤清洁,胃肠道准备,PVP是在X线引导下完成的,胃肠道内气体对椎体显影会明显干扰,术前指导患者粗纤维食物,禁食牛奶、豆制品、糖等易产气的食物。不易进食过饱,以免术中俯卧位时引起胃部不适。 2.7讲解疾病知识及相关治疗的护理 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