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语文专题汇编诗歌鉴赏及现代文阅读(一)及解析.docx

发布:2020-12-18约3.33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考语文专题汇编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 ( 一) 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 ·咏江南 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________,曲题是 ________。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中 “淡 ”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 B. “看沙鸥舞再三 ”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 C. “卷香风十里珠帘 ”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 D. “爱杀江南 ”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 【答案】 ( 1)张养浩;咏江南 2) B 【解析】 【分析】( 1)《水仙子 ·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2) B 错误, “看沙鸥舞再三 ”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故答案为: ⑴ 张养浩;咏江南; ⑵ B 【点评】 ⑴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⑵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辨析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分析】( 1) “折戟 ”为小; “赤壁之战 ”为大, “国家的命运 ”为大。 “折戟 ”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 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 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 局。而是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 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 “春深 ”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 “锁 ”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 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 ⑴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及 铺垫 作用。 ⑵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A B C 过山农家 丽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乡村四月 (唐)顾况 (宋)苏轼 (宋)翁卷 板桥人渡泉声, 蚕欲老,麦半黄, 绿遍山原白满川, 茅檐日午鸡鸣。 山前山后雨浪浪! 子规声里雨如烟。 莫嗔焙茶烟暗, 农夫辍耒女废筐, 乡村四月闲人少, 却喜晒谷天晴。 白衣仙人在高堂! 才了蚕桑又插田。 以上三首诗中,最能体现纪昀 “刺当时之不恤民也,妙于不尽其词”这个评论的是哪一首? 请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 B;诗人在天竺灵感观音院游历,见到当地百姓遭受自然灾害,高高在上的统治 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虽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情毫 不关心。本诗含蓄地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当权者,并对百姓深受天灾人祸的疾苦 怀有深切的同情。 【解析】 【分析】《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背景: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 1072 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时候。苏轼对新法取保守态度,对新法的弊端强烈不满,对 官吏漠视百姓深为痛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注,因而常在诗中讽世论政,希望 “有补 于国 ”。作者在杭任职两年多,见到当地百姓一直受着水旱蝗灾的严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 统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样,受着百姓供养,却对造成夏收时节男废耕女废织的水涝灾 情毫不关心,有感创作此诗。这是一首纪游诗,但与一般纪游诗不同,它不是山水名胜的 赞颂与刻画,而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