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人院前急救程序化护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前急救的程序化护理
陈心春 建湖县急救中心 江苏 建湖 22470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前急救程序化护理的模式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133例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前急救行程序化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人经急救和实施程序化护理,转送入院120例,现场死亡9例,转送途中死亡4例,较实施程序化护理前有显著提高。结论 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前急救程序化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脑血管意外病人院前急救的质量。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程序化护理
脑血管意外大多数病人病情危重,起病急,预后差,病死率高。积极的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2006年至2009年我院急救中心对收治的133例脑血管意外病人进行程序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急救中心于2003年06月-2009年06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意外病人,均经急救电话呼救;入院后均经CT进一步确诊,符合脑血管意外诊断的标准[2];按是否实施程序化护理(2006年09月开始实施程序化护理)分为两组:程序化护理组:133例,其中男83例,女50例;年龄41岁-88岁;昏迷32例,头痛87例,血压升高103例,大小便失禁40例。对照组:121例,其中男77例,女44例;年龄39岁-83岁;昏迷30例,头痛80例,血压升高95例,大小便失禁41例。两组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失语及偏瘫等脑卒中典型症状;两组一般情况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结果 程序化护理组病人经急救和实施程序化护理,转送入院120例,现场死亡9例,转送途中死亡4例。而对照组为,转送入院100例,现场死亡15例,转送途中死亡10例。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急救结果比较(X2检验 结果:P=0.020.05 X2=5.15)
组别
死亡
入院
总例数
成功率(%)
现场
途中
合计
程序化护理组
9
4
13(19.37)
120(113.63)
133
90.23
对照组
15
10
24(17.63)
97(103.37)
121
82.64
合计
22
12
34
220
254
86.61
2 程序化护理内容
2.1 评估
2.1.1 做好出诊前的评估 当接到求救电话后,首先并对病情做出预测评估,根据评估备齐必要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并为患方提供到位的院前急救指导,避免家属盲目采取对病情无效甚至有害的措施;急救人员于接到呼救后3min内出车,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抢救。
2.1.2 现场评估病情 快速、准确的病情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到达现场后,根据病人病史、当前症状、体征等,如:起病急,发病时血压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意识改变、偏瘫、言语不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等,初步诊断脑血管意外。
2.1.3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重新对病人进行评估。及时通知医院急诊科、CT 室及相关科室做好检查和住院准备,开通绿色通道,以形成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连接。
2.2 急救护理
脑血管意外病人病情危重,变化急骤,急救护理要按规范程序进行。护士应依据病情及时、准确协助医生抢救。
2.2.1 电话指导 在赶往现场的同时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病人病情,嘱其做相应的准备与处理。如病人昏迷、呕吐,嘱家属不可随意搬动病人,可嘱其头偏向一侧,尽可能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并做好搬运的相应准备。
2.2.2 现场急救 ①保护头部。脑血管意外病人可因体位的变化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搏、呼吸骤停[3],因此应专人负责保护病人头部,避免头部活动。可将病人平卧,头部抬高15°-30°,并偏向一侧。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以防窒息。同时给予吸氧,流量4L/min~6L/min ,氧浓度30%~40% ,以改善病人的缺氧状态。③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大静脉穿刺。形成脑疝者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注,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避免脑疝形成造成死亡。④严密观察病情。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特别是瞳孔的观察在脑疝的预防和抢救中尤为重要。护士要严密观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动态信息。
2.2.3 运送护理 进行现场救治后应迅速转运病人。搬运时应动作轻柔,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运送途中病人头部朝向车头,并注意防震。躁动不安的病人加强保护,防止坠落。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密切观察病情。
2.2.4 转送入院的交接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病情初步得到控制,需转送专科住院治疗时,应先通知转入科室做好准备,填写好相关表格,与医生、护工一起将病人安全护送入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