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脑血管病的症状及护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见脑血管病的症状及护理 脑病一科 罗彩文知识要点常见脑血管病分类症状特点护理要点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梗死的常见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脑梗死的病因1.脑动脉粥样硬化 2.脑动脉炎 3.其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Ischemic corePenumbra缺血半暗带临床表现---临床特点 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 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TIA发作。 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2天达高峰。 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 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临床表现---临床类型1. 完全型 起病后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病情重,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甚至昏迷。2. 进展型 发病后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3. 缓慢进展型 起病2周后症状仍逐渐发展。 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脑灌注减少有关。临床表现---临床类型4.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可能与缺血未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害,侧支循环迅速而充分地代偿,发生的血栓不牢固,伴发的血管痉挛及时解除等有关。脑梗死后头颅CT治疗及护理要点(一)急性期治疗早期溶栓在发病后6 小时以内进行溶栓(rt-PA,UK)限制条件多,风险大多不使用。调整血压急性期应维持病人血压于较平时稍高水平(24小时内血压下降20%~25%,48小时不低于160/100mmhg,如有重要器官缺血表现,在1~2周血压逐步降到正常水平。)防治脑水肿高颅压征象时,应用药物(呋塞米、20%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控制血糖治疗及护理要点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氯吡格雷等脑保护治疗高压氧舱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丹参、川芎嗪、银杏叶制剂等治疗及护理要点早期康复治疗 良肢位的摆放(卧床期间)加强呼吸道管理和皮肤的管理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治疗及护理要点(二)恢复期治疗进入恢复期后,病人的患侧肢体由迟缓性瘫痪逐渐进入痉挛性瘫痪。1. 继续稳定病情2. 康复治疗 物理疗法、针灸言语训练、认知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合理使用各种支具脑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病因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临床表现1.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2.呕吐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3.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临床表现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如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脑出血CT治疗及护理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治疗及护理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