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
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边塞诗常见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特点
1、盛 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 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2、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一些悲壮,一些惋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 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 陶)
3、宋 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 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边塞诗的情感内容
1、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悲而不苦,悲壮豪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4、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5、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作诗不过情景二字。——胡应麟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这类诗歌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
显示全部